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三、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论语》诠释发展与扬州学派《论语》诠释概述 | 第19-51页 |
第一节 《论语》诠释发展 | 第19-23页 |
一、《论语》文本 | 第19-20页 |
二、清代以前《论语》诠释研究 | 第20-22页 |
三、清代《论语》诠释研究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扬州学派《论语》研究背景 | 第23-43页 |
一、地域视域下的扬州学派 | 第23-27页 |
二、扬州学派发展的社会背景 | 第27-34页 |
三、扬州学派发展的学术背景 | 第34-43页 |
第三节 扬州学派《论语》研究概述 | 第43-51页 |
一、扬州学派《论语》研究成果 | 第43-46页 |
二、扬州地区学者《论语》研究探析 | 第46-51页 |
第二章 阮元《论语》诠释研究 | 第51-98页 |
第一节 阮元《论语》义理研究 | 第52-66页 |
一、《论语论仁论》 | 第52-59页 |
二、《论语一贯说》 | 第59-63页 |
三、《论语解》 | 第63-66页 |
第二节 阮元《论语注疏校勘记》研究 | 第66-90页 |
一、《论语注疏校勘记》成书过程 | 第66-68页 |
二、《论语注疏校勘记》两个版本的比较 | 第68-74页 |
三、《论语注疏校勘记》校勘特点 | 第74-86页 |
四、《论语注疏校勘记》的价值 | 第86-90页 |
第三节 阮元《论语》诠释研究的影响 | 第90-98页 |
一、研究成果的启发意义 | 第91-92页 |
二、研究理念的示范意义 | 第92-94页 |
三、存在问题的推动意义 | 第94-98页 |
第三章 焦循《论语》诠释研究 | 第98-136页 |
第一节 焦循《论语》研究背景 | 第98-108页 |
一、焦循与《群经补疏》 | 第98-100页 |
二、《论语通释》与《论语补疏》 | 第100-102页 |
三、《论语通释》版本考辨 | 第102-104页 |
四、《论语补疏》版本考辨 | 第104-108页 |
第二节 《论语通释》诠释特点 | 第108-115页 |
一、以“一贯忠恕”为诠释核心 | 第109-111页 |
二、以融会贯通自成诠释体系 | 第111-113页 |
三、以比较之法体现思深悟锐 | 第113-115页 |
第三节 《论语补疏》诠释特点 | 第115-124页 |
一、以互文旁通为经解之依据 | 第116-118页 |
二、以纠谬补新为经解之途径 | 第118-120页 |
三、以精实兼具为经解之追求 | 第120-124页 |
第四节 焦循《论语》研究的影响与意义 | 第124-136页 |
一、《论语》研究成果被征引 | 第124-130页 |
二、焦循《论语》研究理念的启发意义 | 第130-133页 |
三、《论语》研究方法的示范意义 | 第133-136页 |
第四章 刘宝楠《论语正义》诠释研究 | 第136-186页 |
第一节 刘宝楠与《论语正义》 | 第136-149页 |
一、刘宝楠主要著述 | 第136-137页 |
二、《论语正义》体例与版本 | 第137-140页 |
三、《论语正义》征引文献 | 第140-149页 |
第二节 《论语正义》注疏内容与方法 | 第149-162页 |
一、《论语正义》注疏内容 | 第149-158页 |
二、《论语正义》注疏方法 | 第158-162页 |
第三节 《论语正义》注疏特色 | 第162-179页 |
一、旁征博引 鸿篇巨制 | 第162-163页 |
二、汰芜存真 谨严峭洁 | 第163-167页 |
三、避虚求实 辨清源流 | 第167-173页 |
四、去旧立新 阐发己意 | 第173-179页 |
第四节 刘宝楠《论语正义》的影响 | 第179-186页 |
一、《论语正义》对清人治学的影响 | 第180-181页 |
二、《论语正义》对今人《论语》研究的影响 | 第181-186页 |
第五章 扬州学派其他学者《论语》诠释研究 | 第186-245页 |
第一节 刘台拱《论语骈枝》诠释特点 | 第186-198页 |
一、刘台拱与《论语骈枝》 | 第186-187页 |
二、《论语骈枝》诠释特点 | 第187-195页 |
三、《论语骈枝》的学术影响 | 第195-198页 |
第二节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论语》诠释特点 | 第198-206页 |
一、王氏父子《论语》诠释内容 | 第199-201页 |
二、王氏父子《论语》诠释特点 | 第201-204页 |
三、王氏父子治学特点及影响 | 第204-206页 |
第三节 李惇、朱彬《论语》诠释特点 | 第206-223页 |
一、李惇《论语》诠释特点研究 | 第206-214页 |
二、朱彬《论语》诠释研究 | 第214-223页 |
第四节 刘履恂、刘宝树、刘恭冕《论语》诠释特点 | 第223-245页 |
一、刘履恂《论语》诠释研究 | 第223-228页 |
二、刘宝树《论语说略》诠释研究 | 第228-234页 |
三、刘恭冕《论语》诠释研究 | 第234-245页 |
总论 | 第245-267页 |
一、唯实求是,探寻《论语》诠释本义 | 第247-253页 |
二、融会贯通,丰富《论语》诠释方法 | 第253-258页 |
三、传承创新,完善《论语》诠释成果 | 第258-267页 |
参考文献 | 第267-272页 |
附录: 《论语正义》文献征引统计表 | 第272-317页 |
致谢 | 第317-31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319-3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