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写说明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3页 |
引言 | 第12页 |
1 小麦族概况 | 第12-14页 |
1.1 小麦属的分类 | 第12-13页 |
1.2 小麦的近缘种属 | 第13-14页 |
2 小黑麦概况 | 第14-17页 |
2.1 人工创造小黑麦新物种 | 第14-15页 |
2.2 小黑麦的类型 | 第15-16页 |
2.3 小黑麦的特性 | 第16页 |
2.4 小黑麦育种进展 | 第16-17页 |
3 小麦近缘野生物种在远缘杂交中的应用 | 第17-22页 |
3.1 属间杂交与外源基因转移 | 第17-18页 |
3.2 胚拯救技术在远缘杂交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3.3 小麦多属杂种研究概况 | 第19-20页 |
3.4 多属杂种的创造途径 | 第20-21页 |
3.5 多属杂种的利用价值 | 第21-22页 |
4 长穗偃麦草特性及其在远缘杂交中的应用 | 第22-26页 |
4.1 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构成 | 第22-23页 |
4.2 长穗偃麦草的抗病性 | 第23-24页 |
4.3 长穗偃麦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5 小麦外源遗传物质的检测 | 第26-30页 |
5.1 形态学 | 第26-27页 |
5.2 细胞学 | 第27页 |
5.3 原位杂交 | 第27-28页 |
5.4 分子标记 | 第28-30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30-33页 |
6.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0-31页 |
6.2 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小麦-黑麦-偃麦草三属杂种的选育 | 第33-47页 |
1 引言 | 第33-3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2.1 植物材料 | 第3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4-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3.1 胚拯救技术获得小麦-黑麦-偃麦草三属F_1杂种 | 第37-38页 |
3.2 小麦-黑麦-偃麦草三属F_1杂种细胞学鉴定 | 第38-39页 |
3.3 小麦-黑麦-偃麦草三属F_1杂种农艺特征 | 第39-40页 |
3.4 小麦-黑麦-偃麦草三属杂种后代染色体数目分离 | 第40-42页 |
3.5 小麦-黑麦-偃麦草三属杂种自交后代农艺性状 | 第42-44页 |
4 讨论 | 第44-47页 |
4.1 小麦远缘杂交中的胚拯救技术 | 第44-45页 |
4.2 三属杂种染色体组成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基于SLAF-seq技术发展黑麦和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 | 第47-56页 |
1 引言 | 第47-4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2.1 植物材料 | 第4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8-5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3.1 SLAF-seq序列的获得及筛选 | 第50-51页 |
3.2 发展黑麦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 | 第51-52页 |
3.3 发展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 | 第52-53页 |
4 讨论 | 第53-56页 |
4.1 SLAF-seq技术在分子标记开发上的优势 | 第53-54页 |
4.2 SLAF-seq技术发展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的应用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小麦-黑麦-偃麦草三属杂种染色体鉴定 | 第56-67页 |
1 引言 | 第56-5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9-63页 |
3.1 分子标记鉴定染色体组成 | 第59-61页 |
3.2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鉴定染色体组成 | 第61-62页 |
3.4 农艺性状 | 第62-63页 |
4 讨论 | 第63-67页 |
4.1 染色体组成鉴定的准确性 | 第63-65页 |
4.2 黑麦、长穗偃麦草染色体在三属杂种中的分布 | 第65页 |
4.3 三属杂种的应用价值 | 第65-67页 |
第五章 优异三属杂种的染色体组成及抗病性鉴定 | 第67-79页 |
1 引言 | 第67-6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6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68-7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0-76页 |
3.1 原位杂交鉴定三属杂种RE21和RE62的染色体组成 | 第70-71页 |
3.2 染色体标记鉴定三属杂种RE21和RE62的染色体组成 | 第71-72页 |
3.3 赤霉病抗性鉴定 | 第72-73页 |
3.4 叶锈病和Ug99抗性鉴定 | 第73-76页 |
3.6 农艺性状特征 | 第76页 |
4 讨论 | 第76-79页 |
4.1 多重技术相结合的选育方法 | 第76-77页 |
4.2 抗性及部分农艺性状的分析 | 第77-78页 |
4.3 三属杂种的价值 | 第78-79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第79-82页 |
1 主要结论 | 第79-80页 |
1.1 小麦-黑麦-偃麦草三属杂种的获得及染色体分离 | 第79页 |
1.2 黑麦、长穗偃麦草各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筛选 | 第79-80页 |
1.3 小麦-黑麦-偃麦草三属杂种的染色体组成 | 第80页 |
1.4 获得两个抗病性不同的小麦-黑麦-偃麦草三属杂种材料 | 第80页 |
2 主要创新点 | 第80页 |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80-81页 |
4 下一步计划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2页 |
附录 | 第92-102页 |
致谢 | 第102-104页 |
发表文章和申请专利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