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多年生花卉类论文--其他花卉类论文--兰科植物论文

台湾独蒜兰组织培养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3页
    1.1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第10-12页
        1.1.1 植物组织培养的定义及作用第10页
        1.1.2 植物组织培养的生物学基础第10-11页
        1.1.3 植物组织培养的类型及特点第11-12页
        1.1.4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及展望第12页
    1.2 兰科植物的组织培养第12-14页
    1.3 菌根真菌与兰科植物的互作第14-16页
        1.3.1 菌根第14页
        1.3.2 兰科菌根的形成第14-15页
        1.3.3 菌根真菌对兰科植物的影响第15-16页
    1.4 独蒜兰属第16-20页
        1.4.1 独蒜兰属的生物学特性第16页
        1.4.2 独蒜兰属生境第16-17页
        1.4.3 独蒜兰价值第17页
        1.4.4 独蒜兰属的现状第17-20页
            1.4.4.1 资源现状第17-18页
            1.4.4.2 化学成分的研究第18页
            1.4.4.3 组织培养第18-19页
            1.4.4.4 栽培第19-20页
            1.4.4.5 菌根真菌的研究第20页
    1.5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0-23页
        1.5.1 立题依据第20-21页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1-22页
            1.5.2.1 无菌萌发培养基的筛选第21页
            1.5.2.2 原球茎的增殖和膨大第21页
            1.5.2.3 原球茎的分化和芽的生根第21页
            1.5.2.4 台湾独蒜兰种子与其内生真菌的共生萌发第21-22页
        1.5.3 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2章 无菌萌发第23-27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3-24页
        2.1.1 材料第23页
        2.1.2 方法第23-24页
            2.1.2.1 种子的保存和活性检测第23页
            2.1.2.2 培养基的制备第23页
            2.1.2.3 外植体的消毒及无菌播种第23-24页
            2.1.2.4 培养条件第24页
    2.2 结果第24-25页
        2.2.1 保存时间对种子活性的影响第24页
        2.2.2 台湾独蒜兰种子的无菌萌发第24-25页
    2.3 讨论第25-27页
第3章 原球茎的增殖和膨大第27-33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7-28页
        3.1.1 材料第27页
        3.1.2 方法第27-28页
            3.1.2.1 培养基的配制第27页
            3.1.2.2 原球茎增殖的接种与培养第27页
            3.1.2.3 原球茎膨大的接种与培养第27-28页
    3.2 结果第28-32页
        3.2.1 不同因素水平对原球茎增殖的影响第28-30页
        3.2.2 不同因素水平对原球茎膨大的影响第30-32页
    3.3 讨论第32-33页
第4章 原球茎的分化和生根第33-37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3-34页
        4.1.1 材料第33页
        4.1.2 方法第33-34页
            4.1.2.1 培养基的配制第33页
            4.1.2.2 接种第33-34页
    4.2 结果第34-35页
        4.2.1 最佳分化培养基的筛选第34-35页
        4.2.2 最佳生根培养基的筛选第35页
    4.3 讨论第35-37页
第5章 共生真菌的分离及共生萌发第37-41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37-38页
        5.1.1 材料第37页
        5.1.2 方法第37-38页
            5.1.2.1 培养基的配制第37页
            5.1.2.2 根段的消毒和接种第37-38页
            5.1.2.3 菌根内生真菌的纯化及保存第38页
            5.1.2.4 菌根内生真菌的活化第38页
            5.1.2.5 菌根真菌与种子共生培养第38页
    5.2 结果第38-40页
        5.2.1 最佳消毒和接种方法的选择第38-39页
        5.2.2 共生萌发第39-40页
    5.3 讨论第40-41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41-43页
    6.1 结论第41-42页
    6.2 展望第42-43页
致谢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9页
图版一第49-50页
图版二第50-51页
图版一 注释第51页
图版二 注释第51-53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Lnc158对Nfib的表达及神经干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亲本系数、SRAP分子标记的中国黄淮海和南方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