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 | 第10-12页 |
1.1.1 植物组织培养的定义及作用 | 第10页 |
1.1.2 植物组织培养的生物学基础 | 第10-11页 |
1.1.3 植物组织培养的类型及特点 | 第11-12页 |
1.1.4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及展望 | 第12页 |
1.2 兰科植物的组织培养 | 第12-14页 |
1.3 菌根真菌与兰科植物的互作 | 第14-16页 |
1.3.1 菌根 | 第14页 |
1.3.2 兰科菌根的形成 | 第14-15页 |
1.3.3 菌根真菌对兰科植物的影响 | 第15-16页 |
1.4 独蒜兰属 | 第16-20页 |
1.4.1 独蒜兰属的生物学特性 | 第16页 |
1.4.2 独蒜兰属生境 | 第16-17页 |
1.4.3 独蒜兰价值 | 第17页 |
1.4.4 独蒜兰属的现状 | 第17-20页 |
1.4.4.1 资源现状 | 第17-18页 |
1.4.4.2 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18页 |
1.4.4.3 组织培养 | 第18-19页 |
1.4.4.4 栽培 | 第19-20页 |
1.4.4.5 菌根真菌的研究 | 第20页 |
1.5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1.5.1 立题依据 | 第20-21页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1.5.2.1 无菌萌发培养基的筛选 | 第21页 |
1.5.2.2 原球茎的增殖和膨大 | 第21页 |
1.5.2.3 原球茎的分化和芽的生根 | 第21页 |
1.5.2.4 台湾独蒜兰种子与其内生真菌的共生萌发 | 第21-22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无菌萌发 | 第23-2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2.1.1 材料 | 第23页 |
2.1.2 方法 | 第23-24页 |
2.1.2.1 种子的保存和活性检测 | 第23页 |
2.1.2.2 培养基的制备 | 第23页 |
2.1.2.3 外植体的消毒及无菌播种 | 第23-24页 |
2.1.2.4 培养条件 | 第24页 |
2.2 结果 | 第24-25页 |
2.2.1 保存时间对种子活性的影响 | 第24页 |
2.2.2 台湾独蒜兰种子的无菌萌发 | 第24-25页 |
2.3 讨论 | 第25-27页 |
第3章 原球茎的增殖和膨大 | 第27-3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3.1.1 材料 | 第27页 |
3.1.2 方法 | 第27-28页 |
3.1.2.1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7页 |
3.1.2.2 原球茎增殖的接种与培养 | 第27页 |
3.1.2.3 原球茎膨大的接种与培养 | 第27-28页 |
3.2 结果 | 第28-32页 |
3.2.1 不同因素水平对原球茎增殖的影响 | 第28-30页 |
3.2.2 不同因素水平对原球茎膨大的影响 | 第30-32页 |
3.3 讨论 | 第32-33页 |
第4章 原球茎的分化和生根 | 第33-3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4.1.1 材料 | 第33页 |
4.1.2 方法 | 第33-34页 |
4.1.2.1 培养基的配制 | 第33页 |
4.1.2.2 接种 | 第33-34页 |
4.2 结果 | 第34-35页 |
4.2.1 最佳分化培养基的筛选 | 第34-35页 |
4.2.2 最佳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 第35页 |
4.3 讨论 | 第35-37页 |
第5章 共生真菌的分离及共生萌发 | 第37-41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5.1.1 材料 | 第37页 |
5.1.2 方法 | 第37-38页 |
5.1.2.1 培养基的配制 | 第37页 |
5.1.2.2 根段的消毒和接种 | 第37-38页 |
5.1.2.3 菌根内生真菌的纯化及保存 | 第38页 |
5.1.2.4 菌根内生真菌的活化 | 第38页 |
5.1.2.5 菌根真菌与种子共生培养 | 第38页 |
5.2 结果 | 第38-40页 |
5.2.1 最佳消毒和接种方法的选择 | 第38-39页 |
5.2.2 共生萌发 | 第39-40页 |
5.3 讨论 | 第40-4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1-43页 |
6.1 结论 | 第41-42页 |
6.2 展望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图版一 | 第49-50页 |
图版二 | 第50-51页 |
图版一 注释 | 第51页 |
图版二 注释 | 第5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