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论文相关理论 | 第19-26页 |
2.1 金融共生理论 | 第19-21页 |
2.1.1 金融共生理论定义 | 第19页 |
2.1.2 金融共生要素 | 第19-20页 |
2.1.3 金融共生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 | 第20-21页 |
2.2 自组织理论 | 第21-23页 |
2.2.1 自组织理论概述 | 第21页 |
2.2.2 自组织理论概述的主要构成 | 第21-22页 |
2.2.3 自组织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 | 第22-23页 |
2.3 长尾理论 | 第23-24页 |
2.3.1 长尾理论含义 | 第23页 |
2.3.2 长尾理论内容 | 第23-24页 |
2.3.3 长尾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 | 第24页 |
2.4 我国城商行异地发展的动因 | 第24-26页 |
2.4.1 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 | 第24页 |
2.4.2 降低客户集中度,增强抗风险能力 | 第24-25页 |
2.4.3 扩大业务功能,提升创新能力 | 第25-26页 |
第3章 我国城商行异地发展的现状与模式 | 第26-32页 |
3.1 我国城商行的概述和特点 | 第26-27页 |
3.1.1 城商行的概述 | 第26页 |
3.1.2 城商行的特点 | 第26-27页 |
3.2 我国城商行发展的历程 | 第27-29页 |
3.3 城商行异地经营发展过程 | 第29-30页 |
3.3.1 20 世纪90年代末至2006年是我国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开端 | 第29-30页 |
3.3.2 2008 年我国城商行跨区域发展迎来顶尖时期 | 第30页 |
3.3.3 2009 年我国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出现史无前例的高潮 | 第30页 |
3.4 城商行异地经营发展模式 | 第30-32页 |
3.4.1 联合重组 | 第30页 |
3.4.2 股权重组 | 第30-31页 |
3.4.3 异地分行 | 第31页 |
3.4.4 设立村镇银行 | 第31-32页 |
第4章 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32-36页 |
4.1 固有优势弱化 | 第32页 |
4.1.1 地缘、人脉、政府支持优势的丧失 | 第32页 |
4.1.2 网点优势的丧失 | 第32页 |
4.1.3 信息优势的丧失 | 第32页 |
4.2 管理能力不强 | 第32-33页 |
4.3 产品及服务方式缺乏多元化 | 第33页 |
4.4 人才储备不足 | 第33-34页 |
4.5 风险管理面临挑战 | 第34页 |
4.6 同业竞争加剧 | 第34-36页 |
第5章 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经营案例分析—以J银行为例 | 第36-47页 |
5.1 J银行基本概况 | 第36-37页 |
5.2 J银行异地经营发展模式及历程 | 第37-38页 |
5.2.1 异地设立分支行 | 第37-38页 |
5.2.2 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 第38页 |
5.3 J银行异地分支机构SWOT分析 | 第38-43页 |
5.3.1 优势(Strengths)分析 | 第38-40页 |
5.3.2 劣势(Weaknesses)分析 | 第40-41页 |
5.3.3 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 第41-42页 |
5.3.4 威胁(Threats)分析 | 第42-43页 |
5.4 J银行异地分支机构发展战略(WT-WO-ST-SO)分析 | 第43-47页 |
5.4.1 WT战略(防御性战略) | 第44页 |
5.4.2 WO战略(扭转型) | 第44-45页 |
5.4.3 SO战略(增长型) | 第45页 |
5.4.4 ST战略(进攻型) | 第45-47页 |
第6章 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问题应对策略 | 第47-53页 |
6.1 经营导向转变 | 第47-48页 |
6.1.1 提高管理视野 | 第47页 |
6.1.2 转变管理架构 | 第47页 |
6.1.3 转变管理流程 | 第47-48页 |
6.1.4 实现从整齐划一的经营管理到一行一策的经营导向转变 | 第48页 |
6.2 细分市场,找准定位 | 第48-49页 |
6.2.1 要结合所在区域特色,扎实本土经济研究 | 第48页 |
6.2.2 要建立客户分层营销体系,深耕目标区域市场。 | 第48页 |
6.2.3 拓展当地优质中小企业客户业务,提高整体收益水平 | 第48-49页 |
6.3 产品创新,营销转型 | 第49-50页 |
6.3.1 采用总行主导创新、分支机构联合创新、分支机构自主创新等多层次管理模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制定差异化的创新计划 | 第49页 |
6.3.2 倡导产品组合创新 | 第49页 |
6.3.3 社会化营销转型 | 第49-50页 |
6.4 优化组织架构,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 第50-51页 |
6.4.1 优化组织架构 | 第50页 |
6.4.2 实施标准化管理方式 | 第50页 |
6.4.3 打造精细化的异地分支机构风险管理模式 | 第50-51页 |
6.5 加强人才储备,培养本土化人才 | 第51-53页 |
6.5.1 优化人力结构 | 第51页 |
6.5.2 完善薪酬体系 | 第51-52页 |
6.5.3 加强人才培养 | 第52-5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7.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