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第一节 当前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11-14页 |
一、古诗词教学现状 | 第11-12页 |
二、当前主流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三、对问题的探索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的引入与相关探索 | 第14-16页 |
一、格式塔理论概述 | 第14-15页 |
二、格式塔理论在古诗词鉴赏方面的应用 | 第15-16页 |
第三节 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应用于古诗词教学的突破口及其价值 | 第16-19页 |
一、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应用于古诗词教学的突破口 | 第16页 |
二、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三、研究价值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格式塔意象再造与古诗词教学的审美过程之契合 | 第19-25页 |
第一节 古诗词教学的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古诗词教学的审美主、客体与格式塔意象再造的审美主、客体之契合 | 第21-24页 |
一、审美主体之契合 | 第21-22页 |
二、审美客体之契合 | 第22-23页 |
三、古诗词的格式塔意象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格式塔意象再造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实现过程 | 第25-33页 |
第一节 格式塔意象再造的心理实现过程 | 第25-30页 |
一、审美期待 | 第25-27页 |
二、审美感知和理解 | 第27-30页 |
第二节 格式塔意象再造的文字实现过程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格式塔意象再造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案例——以韩军、周宏锐、刘祥执教的《登高》为例 | 第33-43页 |
第一节 教学过程分析 | 第34-38页 |
一、审美期待环节 | 第34-35页 |
二、审美理解环节 | 第35-37页 |
三、审美创造环节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教学效果分析 | 第38-41页 |
一、对诗中画面的想象有助于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整体意蕴 | 第38-39页 |
二、练笔尝试有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 第39页 |
三、意象与情感的赏析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整体意蕴的把握 | 第39-40页 |
四、朗读教学有助于学生感知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 第40页 |
五、对照阅读有助于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古诗词 | 第40-41页 |
小结、格式塔意象再造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归纳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