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1-28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1-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一) 理论价值 | 第13-14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5-25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25页 |
五、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25-26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26页 |
(二) 调查研究法 | 第26-27页 |
(三) 比较研究法 | 第27-28页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第28-39页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28-33页 |
(一) 宗教 | 第28-30页 |
(二) 信仰及宗教信仰 | 第30-31页 |
(三) 大学生宗教信仰 | 第31-33页 |
二、理论依据 | 第33-39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 第33-34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 第34-38页 |
(三)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38-39页 |
第二章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 | 第39-64页 |
一、调查问卷与统计方法说明 | 第39-45页 |
(一) 数据来源和样本结构 | 第39-42页 |
(二) 问卷的设计与评估 | 第42-43页 |
(三) 统计分析方法说明 | 第43-45页 |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 | 第45-56页 |
(一) 大学生信教比例不小且信教人数上升潜在趋势明显 | 第45-46页 |
(二) 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类别主要是佛教和基督教 | 第46-47页 |
(三) 多数大学生的信教起始时间在进入大学以前 | 第47-49页 |
(四) 大学生宗教徒在信教影响自我评价上取向积极 | 第49页 |
(五) 宗教信仰对大学生宗教徒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 第49-51页 |
(六) 信教大学生的宗教实践积极性较强 | 第51-53页 |
(七) 思想个性的提升是信教学生维持其宗教信仰的首要因素 | 第53页 |
(八) 与非信教大学生相比,信教大学生对宗教的评价更积极 | 第53-54页 |
(九) 个体特征与大学生宗教信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 第54-56页 |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6-64页 |
(一) 大学生信教动机功利性较强 | 第56-57页 |
(二) 大学生对宗教信仰认识模糊,存在盲目信教现象 | 第57-58页 |
(三) 信教大学生接触、了解宗教以非正规渠道为主 | 第58-59页 |
(四) 信教大学生参加宗教聚会的场合私人化特征明显 | 第59-60页 |
(五) 大学生党员和团员中存在部分党、团员信仰宗教 | 第60-62页 |
(六) 信教对大学生的“三观”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 | 第62-64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64-72页 |
一、社会环境负面因素为大学生宗教信仰提供滋生土壤 | 第64-66页 |
(一) 西方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弱化了大学生对宗教的理性思考 | 第64-65页 |
(二) 社会价值观念与信仰的多元化有利于宗教信仰的传播与发展 | 第65页 |
(三)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大学生信仰宗教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 第65页 |
(四)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宗教传播提供便利性 | 第65-66页 |
二、民族传统和家庭宗教氛围为大学生宗教信仰提供精神基础 | 第66-67页 |
(一) 带有宗教色彩的民族传统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 第66页 |
(二) 家庭成员信教提高了大学生认同宗教信仰的可能性 | 第66-67页 |
三、学校教育与管理缺位为宗教在大学生中传播提供空间 | 第67-69页 |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仰引导功能不突出 | 第67页 |
(二) 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不到位 | 第67-68页 |
(三) 高校科学精神教育弱化 | 第68页 |
(四) 高校大学生宗教事务管理机制不完善 | 第68页 |
(五) 高校党团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失误 | 第68-69页 |
四、宗教自身魅力与功能迎合了大学生的需求 | 第69-70页 |
(一) 宗教道德和文化对大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 第69页 |
(二) 宗教抚慰人心的作用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 第69-70页 |
五、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缺乏防范宗教负面影响的“免疫力” | 第70-72页 |
(一)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牢固 | 第70-71页 |
(二) 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 | 第71-72页 |
第四章 加强大学生宗教信仰引导教育的建议与思考 | 第72-88页 |
一、明确大学生宗教信仰引导教育的原则 | 第72-74页 |
(一) 坚持依法治理原则 | 第72-73页 |
(二) 坚持疏导原则 | 第73-74页 |
二、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强化大学生宗教观教育 | 第74-76页 |
(一) 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 第74-75页 |
(二) 开设宗教人文选修课与讲座,加强大学生宗教文化知识教育 | 第75-76页 |
(三) 开展多学科渗透教学,增强大学生对宗教的理性思考 | 第76页 |
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根基 | 第76-80页 |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坚定大学生崇高理想信念 | 第77-78页 |
(二)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育实效性 | 第78-79页 |
(三) 紧跟网络技术发展新步伐,创建理想信念教育“微载体” | 第79-80页 |
四、培育科学精神,降低宗教观念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 第80-82页 |
(一) 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 第80-81页 |
(二) 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 第81页 |
(三) 进行课程改革,增设以科学实践为基础的非学科性课程 | 第81-82页 |
(四) 旗帜鲜明地反对、打击伪科学与邪教 | 第82页 |
五、注重人文关怀,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和谐发展 | 第82-84页 |
(一)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大学生健康和谐积极的心态 | 第83-84页 |
(二) 着眼大学生现实困难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帮扶计划 | 第84页 |
(三) 不断优化校园环境,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和谐氛围 | 第84页 |
六、建立健全线上线下信息预警机制,增强高校宗教工作时效性 | 第84-86页 |
(一) 线上加强校园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严防有害信息的传播 | 第85页 |
(二) 线下准确掌握校内外宗教信息动态,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 第85-86页 |
七、以高校党团组织建设为契机,搭建大学生教育平台 | 第86-88页 |
(一) 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好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 | 第86页 |
(二) 保持高校共青团先进性,做好大学生团员思想工作 | 第86-88页 |
结语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附录 | 第97-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