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2-46页 |
| 第一章 脊尾白虾的研究概况 | 第12-18页 |
| 1 形态特征 | 第12页 |
| 2 生活习性 | 第12-13页 |
| 3 食性 | 第13页 |
| 4 繁殖习性 | 第13页 |
| 5 养殖技术 | 第13-15页 |
| ·池塘的清整及注水 | 第13-14页 |
| ·抱卵虾或虾苗的放养 | 第14页 |
| ·养成管理 | 第14-15页 |
| ·投饵管理 | 第14页 |
| ·饲养管理 | 第14-15页 |
| ·成虾捕捞 | 第15页 |
| 6 养殖模式 | 第15页 |
| 7 养殖病害 | 第15-17页 |
| ·病毒性疾病 | 第15-16页 |
| ·细菌性疾病 | 第16页 |
| ·原生动物引起的疾病 | 第16-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研究概况 | 第18-46页 |
| 1 病原学 | 第18-23页 |
| ·WSSV的命名和分类地位 | 第18-20页 |
| ·WSSV的形态结构 | 第20-21页 |
| ·WSSV的基因组 | 第21-23页 |
| 2 流行病学 | 第23-26页 |
| ·宿主范围 | 第23-24页 |
| ·传播途径 | 第24-26页 |
| ·水平传播 | 第24页 |
| ·垂直传播 | 第24-25页 |
| ·其他传播方式 | 第25-26页 |
| 3 WSSV感染虾类的病理学 | 第26-28页 |
| ·临床症状 | 第26页 |
| ·病理特征 | 第26-27页 |
| ·WSSV感染虾类的致病机理 | 第27页 |
| ·感染过程 | 第27-28页 |
| 4 WSSV的检测方法 | 第28-31页 |
| ·形态学检测方法 | 第28-29页 |
| ·免疫学检测方法 | 第29页 |
|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29-31页 |
| ·核酸探针技术 | 第29-30页 |
| ·PCR检测方法 | 第30页 |
| ·DNA微阵列 | 第30-31页 |
| 5 WSSV感染对虾的防治措施 | 第31-34页 |
| ·消除WSSV传染源,切断WSSV传播途径 | 第31页 |
| ·消除WSSV水平传播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 第31页 |
| ·消除WSSV垂直传播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 第31页 |
| ·增强对虾体质,提高对虾抗病能力 | 第31-32页 |
| ·选育抗性品种 | 第32-33页 |
| ·调整养殖模式 | 第33页 |
| ·药物防治 | 第33-34页 |
| 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46页 |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46-90页 |
| 第一章 脊尾白虾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在江苏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46-6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50页 |
| ·材料 | 第46-48页 |
| ·方法 | 第48-50页 |
| ·WSSV的检测 | 第48-49页 |
| ·人工感染试验 | 第49-50页 |
| 2 结果 | 第50-55页 |
| ·发病症状 | 第50-51页 |
| ·群体发病症状 | 第50页 |
| ·个体发病症状 | 第50-51页 |
| ·发病区域 | 第51-52页 |
| ·发病情况 | 第52-54页 |
| ·不同月份的脊尾白虾携带WSSV情况调查 | 第52-53页 |
| ·饵料及环境样品携带WSSV情况调查 | 第53页 |
| ·海捕野生甲壳类样品携带WSSV情况调查 | 第53-54页 |
| ·人工感染结果 | 第54-55页 |
| 3 讨论 | 第55-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第二章 脊尾白虾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的细胞病理学研究 | 第60-7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页 |
| ·材料 | 第60页 |
| ·方法 | 第60页 |
| 2 结果 | 第60-65页 |
| ·病虾的剖检 | 第60-61页 |
| ·超微结构的观察 | 第61-65页 |
| ·疑病毒粒子的观察 | 第61页 |
| ·病虾细胞的超微病理观察 | 第61-65页 |
| 3 讨论 | 第65-68页 |
| ·病毒的结构特征 | 第65-66页 |
| ·病虾的病理特征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 第三章 脊尾白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部分基因分析 | 第70-8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 ·生物样品 | 第70页 |
| ·方法 | 第70-72页 |
| ·WSSV DNA的提取 | 第70-71页 |
| ·PCR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71页 |
| ·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 第71-72页 |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72页 |
| ·PCR产物纯化及测序 | 第72页 |
| ·序列比对及构建进化树 | 第72页 |
| 2 结果 | 第72-78页 |
| ·PCR结果 | 第72-73页 |
| ·各可变区序列差异 | 第73-78页 |
| ·ORF14/15 | 第73-74页 |
| ·ORF75 | 第74-75页 |
| ·ORF94 | 第75-77页 |
| ·胸腺嘧啶合成酶基因(TS) | 第77-78页 |
| 3 讨论 | 第78-80页 |
| ·ORF14/15 | 第78-79页 |
| ·ORF75、ORF94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 第四章 脊尾白虾白斑综合征的防控对策 | 第82-90页 |
| 1 影响发病的因素 | 第82-83页 |
| ·种质因素 | 第82页 |
| ·环境因素 | 第82-83页 |
| ·饵料因素 | 第83页 |
| 2 防控措施 | 第83-87页 |
| ·选育优质苗种提高自身体质 | 第83-84页 |
| ·改善养殖环境切断传播途径 | 第84-85页 |
| ·改进养殖模式调整养殖结构 | 第85页 |
| ·加强饲喂管理增强免疫预防 | 第85-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 全文总结 | 第90-92页 |
| 附录 | 第92-94页 |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