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编 导论 | 第10-35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0-17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14页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论文的基本内容 | 第15页 |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页 |
六、方案及进度安排 | 第15-16页 |
七、研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论文预期目标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萨迦果然巴大师的生平事迹及思想概述 | 第17-35页 |
第一节 降生不凡与自幼归入佛门 | 第18-21页 |
第二节 前往卫藏学修显密教法 | 第21-23页 |
第三节 创建寺院,弘传佛法 | 第23-25页 |
第四节 果然巴的主要著作分类 | 第25-32页 |
第五节 果然巴的思想概述 | 第32-35页 |
第二编《缘起极明论》之文本内容解读 | 第35-98页 |
第一章 对有部十二缘起观点的梳理 | 第37-47页 |
第一节 刹那缘起 | 第37-38页 |
第二节 相系缘起和远续缘起 | 第38-39页 |
一、相系缘起 | 第38-39页 |
二、远续缘起 | 第39页 |
第三节 住分缘起 | 第39-45页 |
一、于三世安立蕴之住分十二支 | 第39-41页 |
二、主要以名言安立支分 | 第41页 |
三、于三世安立十二支分之缘由 | 第41-42页 |
四、十二缘起支摄三种烦恼和二因果 | 第42页 |
五、分析一期所摄之十二支分 | 第42-43页 |
六、具前后之因果并确定为十二支分的缘由 | 第43-45页 |
七、别说生起及已生起之缘起 | 第45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二章 对经部十二缘起安立的辨析 | 第47-51页 |
第一节 批判有部宗对十二缘起的观点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建立自宗的观点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对唯识宗十二缘起安立的分析 | 第51-63页 |
第一节 在无为法上安立十二缘起支 | 第52页 |
第二节 十二缘起分遍无明缘起和解脱缘起 | 第52-54页 |
第三节 细论唯识宗之缘起观 | 第54-61页 |
一、缘起的性质 | 第54-55页 |
二、十二支分上安立诸缘 | 第55-57页 |
三、各支分的功用 | 第57-58页 |
四、对缘起之释义 | 第58-59页 |
五、缘起的甚深难解之理 | 第59-60页 |
六、十二缘起与安立四谛的关系 | 第60-61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对中观宗十二缘起观点的总结 | 第63-98页 |
第一节 于一切法上安立缘起 | 第63-64页 |
第二节 遍无明缘起的观点 | 第64-91页 |
第三节 解脱缘起的观点 | 第91-96页 |
一、士夫和声闻、缘觉有学的解脱缘起 | 第92-93页 |
二、阿罗汉、殊胜菩萨之解脱缘起 | 第93-96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96-98页 |
第三编《缘起极明论》之体系与思想探究 | 第98-119页 |
第一章 《缘起极明论》所蕴含各宗派的主张 | 第98-101页 |
第一节 四宗派对十二缘起论的相同观点 | 第98-99页 |
第二节 四宗派对十二缘起论的不同观点 | 第99-101页 |
第二章 《缘起建立之轮涅极明论》依次呈现各宗派之中观见 | 第101-104页 |
第一节 有部的主张 | 第101-102页 |
第二节 唯识宗的主张 | 第102-103页 |
第三节 究竟中观的主张 | 第103-104页 |
第三章 《缘起建立之轮涅显明》包含的"轮回涅槃无别"思想 | 第104-106页 |
第四章 果然巴的中观思想 | 第106-119页 |
第一节 基位中观 | 第106-112页 |
第二节 道位中观 | 第112-117页 |
第三节 果位中观 | 第117-119页 |
结语 | 第119-121页 |
《缘起极明论》之藏文原文与汉译对照 | 第121-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86页 |
后记 | 第186-1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