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导论 | 第16-24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6-1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3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第一章 孙思邈的生平、著作和历史背景 | 第24-47页 |
第一节 孙思邈的生平与著作 | 第25-37页 |
一、孙思邈的生平 | 第26-33页 |
二、孙思邈的著作 | 第33-37页 |
第二节 孙思邈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背景 | 第37-47页 |
一、社会背景 | 第37-40页 |
二、思想背景 | 第40-47页 |
第二章 孙思邈生命哲学中的道论 | 第47-74页 |
第一节 《道德经》对孙思邈修道养生思想的影响 | 第47-63页 |
一、老子的治未病和动态养生的修道思想对孙思邈的影响 | 第48-54页 |
二、孙思邈对老子修道养生原则的引用发挥 | 第54-63页 |
第二节 从两部《千金方》中解读孙思邈对道的理解 | 第63-74页 |
一、孙思邈的修道、体道、悟道 | 第64-66页 |
二、孙思邈的修道养生原则和方法 | 第66-74页 |
第三章 孙思邈生命哲学对儒、释、医思想的吸收与应用 | 第74-89页 |
第一节 孙思邈生命哲学与儒家 | 第74-78页 |
一、对仁、礼、孝的理解与实践 | 第74-77页 |
二、对天人合一的吸收与借鉴 | 第77-78页 |
第二节 孙思邈生命哲学与佛家 | 第78-83页 |
一、佛教禅理与孙思邈的修道养生 | 第79-81页 |
二、舍身度众对孙思邈医德观的影响 | 第81-82页 |
三、孙思邈在药材的使用上深受佛教影响 | 第82-83页 |
第三节 孙思邈生命哲学与医家 | 第83-89页 |
一、孙思邈修道养生思想对中医的影响 | 第83-85页 |
二、孙思邈修道养生实践与医道互融 | 第85-89页 |
第四章 孙思邈生命哲学思想的内涵 | 第89-108页 |
第一节 孙思邈养性修命思想之渊源探析 | 第89-94页 |
一、养性 | 第89-92页 |
二、修命 | 第92-93页 |
三、养性修命 | 第93-94页 |
第二节 孙思邈养性修命思想的原则 | 第94-100页 |
一、清静自然 | 第95-96页 |
二、行善积德 | 第96页 |
三、饮食有度 | 第96-97页 |
四、宝精节欲 | 第97-98页 |
五、运动行气 | 第98-99页 |
六、四季顺时 | 第99-100页 |
第三节 孙思邈养性修命思想的历史考察与实践 | 第100-108页 |
一、孙思邈养性修命思想的历史考察 | 第100-105页 |
二、孙思邈养性修命思想的实践 | 第105-108页 |
第五章 孙思邈生命哲学的思想特色 | 第108-124页 |
第一节 唯物主义的辩证自然观 | 第108-111页 |
第二节 孙思邈重视医德的精神 | 第111-115页 |
第三节 孙思邈对术数学的运用和发挥 | 第115-120页 |
第四节 孙思邈的房中养生与性科学 | 第120-124页 |
孙思邈年谱 | 第124-130页 |
结语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