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1页 |
TABLE OF CONTENTS | 第11-15页 |
图目录 | 第15-17页 |
表目录 | 第17-18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8-19页 |
1 绪论 | 第19-37页 |
1.1 引言 | 第19-20页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0-22页 |
1.3 铝型材拉弯成形工艺介绍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2-29页 |
1.3.1 拉弯成形工艺介绍 | 第22-24页 |
1.3.2 拉弯成形工艺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1.3.3 拉弯成形工艺发展趋势 | 第28-29页 |
1.4 型材柔性先进弯曲成形工艺介绍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9-35页 |
1.4.1 多点成形技术 | 第29-31页 |
1.4.2 多点拉弯成形技术 | 第31页 |
1.4.3 空间扭矩叠加三维弯曲工艺 | 第31-32页 |
1.4.4 挤出弯曲成形工艺 | 第32-34页 |
1.4.5 垫弯成形工艺 | 第34-35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2 柔性三维拉弯成形工艺及其装备研制 | 第37-52页 |
2.1 柔性三维拉弯成形工艺的提出 | 第37-41页 |
2.1.1 柔性三维拉弯成形的基本概念 | 第37-38页 |
2.1.2 柔性三维拉弯成形基本原理 | 第38-40页 |
2.1.3 柔性三维拉弯成形工艺特点及优势 | 第40页 |
2.1.4 柔性弯曲成形工艺比较 | 第40-41页 |
2.2 柔性三维拉弯关键件单元体结构研究 | 第41-44页 |
2.2.1 多点模具结构 | 第41-42页 |
2.2.2 多点模具自由度分析 | 第42-43页 |
2.2.3 柔性单元体结构设计 | 第43-44页 |
2.3 柔性三维拉弯机械臂改造 | 第44-46页 |
2.3.1 夹钳的自由度分析 | 第44-45页 |
2.3.2 三维拉弯机械臂结构设计 | 第45-46页 |
2.4 柔性三维拉弯成形装备研制 | 第46-50页 |
2.4.1 成形装备整体结构布局 | 第46-47页 |
2.4.2 动力系统 | 第47-48页 |
2.4.3 控制系统 | 第48页 |
2.4.4 柔性三维拉弯成形装备样机及主要参数 | 第48-50页 |
2.5 柔性三维拉弯成形零件展示 | 第50-5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3 单元体调形关键技术的研究 | 第52-68页 |
3.1 单元体调形技术介绍 | 第52-55页 |
3.1.1 单元体调形的基本概念 | 第52-53页 |
3.1.2 自动化调形方式比较分析 | 第53-55页 |
3.2 串行水平调形技术 | 第55-61页 |
3.2.1 串行水平调形工作原理 | 第55-57页 |
3.2.2 水平调形控制单元硬件设计 | 第57-58页 |
3.2.3 水平调形控制单元的软件设计 | 第58-61页 |
3.3 并行垂直调形技术 | 第61-64页 |
3.3.1 并行垂直调形工作原理 | 第61-62页 |
3.3.2 垂直调形控制单元硬件设计 | 第62-63页 |
3.3.3 垂直调形控制单元软件设计 | 第63-64页 |
3.4 垂直方向液压调形与压力成形技术 | 第64-65页 |
3.4.1 液压调形与压力成形工作原理 | 第64-65页 |
3.4.2 垂直方向压力成形控制系统 | 第65页 |
3.5 单元体调形技术的应用 | 第65-6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4 柔性三维拉弯工艺参数的选取及实验研究 | 第68-89页 |
4.1 成形件的数学描述 | 第68-69页 |
4.2 单元体调形工艺参数的计算方法 | 第69-72页 |
4.2.1 水平方向 | 第69-71页 |
4.2.2 垂直方向 | 第71-72页 |
4.3 成形特征曲线的造型方法 | 第72-74页 |
4.4 夹钳的运动轨迹工艺参数规划 | 第74-76页 |
4.4.1 水平方向 | 第74-75页 |
4.4.2 垂直方向 | 第75-76页 |
4.5 柔性三维拉弯成形零件回弹评价体系 | 第76-79页 |
4.6 柔性拉弯成形实验研究 | 第79-87页 |
4.6.1 二维拉弯实验 | 第80页 |
4.6.2 二维拉弯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0-82页 |
4.6.3 三维拉弯实验 | 第82-83页 |
4.6.4 三维拉弯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3-85页 |
4.6.5 非对称三维拉弯实验 | 第85-8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5 柔性三维拉弯成形零件的回弹预测研究 | 第89-119页 |
5.1 回弹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 | 第89-90页 |
5.1.1 回弹的产生机理 | 第89页 |
5.1.2 影响回弹预测的主要因素 | 第89-90页 |
5.2 本构方程 | 第90-93页 |
5.2.1 弹性法则 | 第91页 |
5.2.2 屈服准则 | 第91-92页 |
5.2.3 塑性法则 | 第92-93页 |
5.3 型材三维拉弯成形回弹预测理论分析 | 第93-107页 |
5.3.1 预拉伸过程分析 | 第93-94页 |
5.3.2 水平拉弯过程分析 | 第94-96页 |
5.3.3 垂直拉弯过程分析 | 第96-104页 |
5.3.4 补拉过程分析 | 第104-105页 |
5.3.5 回弹计算 | 第105-107页 |
5.4 回弹预测有限元模拟研究 | 第107-113页 |
5.4.1 柔性三维拉弯成形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107-110页 |
5.4.2 三维拉弯成形过程仿真结果 | 第110-112页 |
5.4.3 三维拉弯成形零件的回弹仿真 | 第112-113页 |
5.5 回弹预测实验 | 第113-118页 |
5.5.1 实验结果 | 第113-117页 |
5.5.2 分析与讨论 | 第117-11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6 闭环控制的回弹补偿方法及应用的研究 | 第119-131页 |
6.1 闭环成形与回弹控制 | 第119-121页 |
6.1.1 闭环成形技术 | 第119-120页 |
6.1.2 回弹控制方法讨论 | 第120-121页 |
6.1.3 单元体快速调形的意义 | 第121页 |
6.2 柔性三维拉弯工艺的回弹补偿方法研究 | 第121-125页 |
6.2.1 回弹补偿的基本原理 | 第121-122页 |
6.2.2 模面修正直接补偿方法 | 第122-125页 |
6.3 高铁列车车头骨架结构件的精确成形 | 第125-130页 |
6.3.1 成形需求 | 第125-126页 |
6.3.2 基于模面直接补偿方法的优化设计 | 第126-129页 |
6.3.3 精确成形实验 | 第129-13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5页 |
7.1 结论 | 第131-133页 |
7.2 创新点 | 第133-134页 |
7.3 展望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43-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作者简介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