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移动通信论文

社会感知网络路由及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目录第10-14页
TABLE OF CONTENTS第14-17页
图目录第17-19页
表目录第19-20页
主要符号表第20-21页
1 绪论第21-3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1-24页
    1.2 社会感知网络第24-27页
        1.2.1 体系结构第24-25页
        1.2.2 社交特点第25-26页
        1.2.3 关键技术第26-27页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第27-30页
        1.3.1 研究内容第27-29页
        1.3.2 创新点第29-30页
    1.4 论文组织结构第30-32页
2 研究现状第32-45页
    2.1 社交联系及特征第32-34页
        2.1.1 社群第32页
        2.1.2 中心度第32-34页
        2.1.3 相似度第34页
        2.1.4 社交强度第34页
        2.1.5 动规律性第34页
    2.2 路由协议第34-39页
        2.2.1 基于社群的路由协议第35-37页
        2.2.2 独立于社群的路由协议第37-39页
    2.3 激励机制第39-43页
        2.3.1 激励机制概述第39-40页
        2.3.2 基于信用的激励机制第40-41页
        2.3.3 基于分值的激励机制第41页
        2.3.4 基于等量交换的激励机制第41-42页
        2.3.5 基于信任的激励机制第42-43页
    2.4 问题分析第43-44页
    2.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3 基于蜂群及兴趣驱动的路由协议第45-64页
    3.1 引言第45-46页
    3.2 系统模型及假设第46-47页
    3.3 BEEINFO协议第47-53页
        3.3.1 基于兴趣的社群第47-49页
        3.3.2 人工蜂群算法感知模拟第49-51页
        3.3.3 BEEINFO体系结构第51-52页
        3.3.4 BEEINFO工作流程第52-53页
    3.4 BEEINFO协议的实现第53-57页
        3.4.1 环境感知和社交强度感知第53页
        3.4.2 转发策略第53-56页
        3.4.3 消息调度和缓存管理第56-57页
    3.5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第57-63页
        3.5.1 仿真环境及设置第57-59页
        3.5.2 仿真结果分析第59-63页
    3.6 本章小结第63-64页
4 多维度数据转发路由协议第64-87页
    4.1 引言第64-65页
    4.2 系统模型及假设第65-67页
    4.3 PIS协议第67-72页
        4.3.1 物理临近性第68页
        4.3.2 数据兴趣第68-69页
        4.3.3 社交联系第69-70页
        4.3.4 PIS工作流程第70-72页
    4.4 PIS协议的实现第72-77页
        4.4.1 更新维度信息第72-74页
        4.4.2 计算维度相似度第74-75页
        4.4.3 确定转发策略第75-77页
    4.5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第77-85页
        4.5.1 数据集第77页
        4.5.2 仿真环境及设置第77-78页
        4.5.3 仿真结果分析第78-81页
        4.5.4 参数对PIS的影响分析第81-85页
    4.6 本章小结第85-87页
5 基于副本调节的激励机制第87-111页
    5.1 引言第87-88页
    5.2 系统模型及假设第88-90页
    5.3 CAIS 机制第90-95页
        5.3.1 单源分发模式和多源分发模式第90-92页
        5.3.2 CAIS体系结构第92-94页
        5.3.3 CAIS工作流程第94-95页
    5.4 CAIS的实现第95-102页
        5.4.1 消息副本管理第95-97页
        5.4.2 数据转发管理第97-100页
        5.4.3 自私管理第100-101页
        5.4.4 消息优先级管理第101-102页
        5.4.5 credit分配管理第102页
    5.5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第102-110页
        5.5.1 网络模型第102-103页
        5.5.2 仿真环境及设置第103-104页
        5.5.3 仿真结果分析第104-110页
    5.6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6 基于社群等量交换的激励机制第111-130页
    6.1 引言第111-112页
    6.2 问题模型与分析第112-114页
    6.3 系统模型第114-116页
    6.4 Com-BIS机制第116-117页
        6.4.1 Com-BIS体系结构第116-117页
        6.4.2 Com-BIS工作流程第117页
    6.5 Com-BIS机制的实现第117-121页
        6.5.1 节点与节点间的等量交换策略第117-118页
        6.5.2 节点与社群间的等量交换策略第118-119页
        6.5.3 更新贡献值和收益值第119-121页
    6.6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第121-129页
        6.6.1 仿真环境及设置第121-122页
        6.6.2 仿真结果分析第122-124页
        6.6.3 Com-BIS影响因素分析第124-129页
    6.7 本章小结第129-130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30-133页
    7.1 总结第130-131页
    7.2 创新点摘要第131-132页
    7.3 展望第132-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48-149页
致谢第149-150页
作者简介第150-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混合时空混沌模型在混沌密码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铝型材柔性三维拉弯成形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