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11页
TABLE OF CONTENTS第11-15页
图目录第15页
表目录第15-16页
1 绪论第16-40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6-19页
        1.1.1 问题的提出第16-17页
        1.1.2 选题背景第17-19页
        1.1.3 研究意义第19页
    1.2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分析第19-32页
        1.2.1 概念界定与辨析第19-25页
        1.2.2 基础理论诠释第25-32页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32-37页
        1.3.1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第32-35页
        1.3.2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第35-37页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第37-38页
        1.4.1 研究思路第37页
        1.4.2 研究内容第37-38页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38-40页
        1.5.1 研究方法第38页
        1.5.2 技术路线第38-40页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历史考察与现状分析第40-58页
    2.1 我国不同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模式及其特点第40-47页
        2.1.1 为革命战争服务的宣传动员模式(1921年至1949年)第41-42页
        2.1.2 破旧立新的思想改造模式(1949年至1966年)第42-43页
        2.1.3 严重受挫时期的停滞模式(1967年至1976年)第43-44页
        2.1.4 改革开放初期的灌输模式(1977年至2004年)第44-45页
        2.1.5 教育、管理、服务与文化相结合的综合发展模式(2004年至今)第45-47页
    2.2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7-54页
        2.2.1 教育理念滞后第48-49页
        2.2.2 教育内容片面单调第49-51页
        2.2.3 教育方法僵化第51-52页
        2.2.4 教育体制落后第52页
        2.2.5 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第52-54页
    2.3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第54-58页
        2.3.1 教育本质的认知异化导致教育理念的滞后第54页
        2.3.2 教育与现实需求脱节导致教育内容的片面单调第54-55页
        2.3.3 功利思想的影响导致教育方法的僵化第55页
        2.3.4 行政权力的惯性作用导致教育体制的落后第55-56页
        2.3.5 队伍建设失衡导致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第56-58页
3 国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第58-69页
    3.1 部分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模式第58-66页
        3.1.1 前苏联与俄罗斯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第58-61页
        3.1.2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第61-62页
        3.1.3 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第62-64页
        3.1.4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第64-65页
        3.1.5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第65-66页
    3.2 国外经验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启示第66-69页
        3.2.1 模式创新应彰显民族特色第67页
        3.2.2 模式创新应注重隐性教育形式第67-68页
        3.2.3 模式创新应拓展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第68页
        3.2.4 模式创新应注重教育合力的协同作用第68-69页
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现实动力第69-86页
    4.1 大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嬗变第69-71页
        4.1.1 大学生思想嬗变第69-70页
        4.1.2 大学生心理嬗变第70页
        4.1.3 大学生行为嬗变第70-71页
    4.2 高等学校角色的转换第71-78页
        4.2.1 高校教育理念向人性化转换第72-73页
        4.2.2 高校培养目标向市场化转换第73-74页
        4.2.3 高校培养方式向个性化转换第74-76页
        4.2.4 高校教育手段向服务化转换第76-77页
        4.2.5 高校教育平台向社会化转换第77-78页
        4.2.6 高校教育视野向国际化转换第78页
    4.3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第78-86页
        4.3.1 自主发展与环境要求对抗调适所带来的挑战第79-81页
        4.3.2 教育价值观念的现实与历史之间矛盾交织所带来的挑战第81-84页
        4.3.3 价值选择与行为逻辑被动适应所带来的挑战第84-86页
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基本理路第86-107页
    5.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目标第86-89页
        5.1.1 教育主体的平等性与目标定位的准确性第86-87页
        5.1.2 教育内容的开放性与教育方式的多样性第87-88页
        5.1.3 教育过程的统一性与评价机制的科学性第88-89页
    5.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原则第89-91页
        5.2.1 “疏”与“导”相互结合的原则第89页
        5.2.2 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的原则第89-90页
        5.2.3 国际化与民族性发展相互统一的原则第90页
        5.2.4 主导性与多样性相互统一的原则第90-91页
        5.2.5 自主性与社会化相互统一的原则第91页
    5.3 “五维一体”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育人新模式第91-107页
        5.3.1 全面素质模式第92-94页
        5.3.2 契约管理模式第94-98页
        5.3.3 社会支持模式第98-102页
        5.3.4 咨询发展模式第102-105页
        5.3.5 文化育人模式第105-107页
6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路径选择第107-130页
    6.1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培养目标选择第107-108页
        6.1.1 培养目标选择要件第107-108页
        6.1.2 培养目标选择定位第108页
    6.2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教育内容选择第108-111页
        6.2.1 教育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第108-109页
        6.2.2 教育内容选择的主要维度第109-111页
    6.3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教育方式选择第111-121页
        6.3.1 高校、家庭、媒体、社会相衔接的日常化教育方式第111-118页
        6.3.2 以校园文化等为载体的隐性化教育方式第118-121页
    6.4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教育过程选择第121-127页
        6.4.1 由外在干预到自我教育的过程选择第121-123页
        6.4.2 践行教育过程的基本保障第123-127页
    6.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评价反馈机制创建第127-130页
        6.5.1 评价反馈的原则和指标第128-129页
        6.5.2 评价反馈机制的涵义与机制创建的基本环节第129-130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30-133页
    7.1 研究结论第130-131页
    7.2 创新点第131-132页
    7.3 研究展望第132-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3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39-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作者简介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铝型材柔性三维拉弯成形工艺研究
下一篇:新时期邓小平政治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