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辐照活性炭床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课题背景 | 第12页 |
| ·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现状 | 第12-16页 |
| ·现有的脱硫技术 | 第12-13页 |
| ·现有的脱硝技术 | 第13页 |
| ·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 第13-16页 |
| ·现有技术的优缺点 | 第16页 |
| ·微波辐照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 第16-18页 |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2章 微波辐照对活性炭理化特性的影响 | 第20-34页 |
| ·微波加热原理 | 第20页 |
| ·活性炭材料的物理结构及表面化学特性 | 第20-23页 |
| ·活性炭材料的空隙结构 | 第20-21页 |
| ·活性炭材料表面化学性质 | 第21-23页 |
| ·实验用活性炭材料的制备及结构特性 | 第23-26页 |
| ·实验用活性炭参数 | 第23页 |
| ·活性炭材料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试 | 第23-25页 |
| ·活性炭材料扫描电镜(SEM)测试 | 第25-26页 |
| ·实验流程及方法 | 第26-27页 |
| ·实验设备流程 | 第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 ·温度的测量 | 第27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33页 |
| ·活性炭升温实验 | 第27-28页 |
| ·活性炭质量损失实验 | 第28-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3章 微波辐照活性炭脱硫实验 | 第34-41页 |
| ·实验设备及方法 | 第34-35页 |
| ·实验设备及流程 | 第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 ·功率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 ·不同质量活性炭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36页 |
| ·烟气流率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 ·SO_2 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 ·烟气中的氧含量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 ·烟气含湿量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4章 微波辐照活性炭脱硝实验 | 第41-47页 |
| ·实验设备及方法 | 第41-42页 |
| ·实验系统流程 | 第41页 |
|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 ·功率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 ·不同质量活性炭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3页 |
| ·烟气流率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 ·NO 浓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烟气中的氧含量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5页 |
| ·烟气含湿量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5章 微波辐照活性炭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研究 | 第47-53页 |
| ·实验设备及流程 | 第47-48页 |
| ·实验系统流程 | 第47页 |
|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 ·SO_2 浓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8页 |
| ·NO 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 ·烟气中的氧含量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 ·烟气中的含湿量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 ·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6章 催化剂在脱硫脱硝过程中的作用 | 第53-59页 |
| ·实验药品及流程 | 第53页 |
| ·实验药品 | 第53页 |
|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53页 |
| ·催化剂XRD 表征结果 | 第53-55页 |
| ·实验系统流程 | 第55-56页 |
| ·不同催化剂的脱硝效率对比 | 第56页 |
| ·CuO 的不同负载量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 ·CuO 的加入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 ·CuO 的加入对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7章 微波辐照活性炭床同时脱硫脱硝理论分析 | 第59-64页 |
| ·微波与活性炭联用的特点 | 第59-60页 |
| ·微波辐照条件下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原理 | 第60-61页 |
| ·微波辐照条件下活性炭的表面化学机理 | 第61-62页 |
| ·微波辐照活性炭条件下有害气体的脱除过程 | 第61页 |
| ·微波诱导催化还原作用 | 第61-62页 |
| ·微波脱硫中的“非热效应”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详细摘要 | 第7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