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引言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节能驾驶策略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再生制动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的薄弱环节 | 第15-16页 |
1.4 本文主要框架 | 第16-18页 |
2 相关理论及方法 | 第18-27页 |
2.1 列车区间运行 | 第18-19页 |
2.2 再生制动原理 | 第19-21页 |
2.2.1 北京地铁亦庄线再生制动策略 | 第20页 |
2.2.2 再生制动能利用条件 | 第20-21页 |
2.3 能耗计算方法 | 第21-26页 |
2.3.1 基于机械功率的方法 | 第22-23页 |
2.3.2 基于电功率的方法 | 第23-24页 |
2.3.3 基于电气计算的方法 | 第24-25页 |
2.3.4 本文能耗计算模型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列车节能优化控制算法 | 第27-42页 |
3.1 列车节能优化控制模型 | 第27-31页 |
3.1.1 单车运行约束 | 第27-28页 |
3.1.2 列车运动力学模型基础 | 第28-30页 |
3.1.3 列车节能优化控制模型 | 第30-31页 |
3.2 目标速度曲线求解算法 | 第31-35页 |
3.2.1 基于能耗值的数值求解算法 | 第32-34页 |
3.2.2 算法流程 | 第34-35页 |
3.3 算法验证 | 第35-41页 |
3.3.1 模型参数 | 第35-39页 |
3.3.2 仿真结果 | 第3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列车运行策略调整算法 | 第42-51页 |
4.1 牵引供电模型 | 第42-45页 |
4.1.1 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的构成 | 第42-43页 |
4.1.2 牵引变电所等效模型 | 第43-44页 |
4.1.3 列车等效电路模型 | 第44-45页 |
4.2 列车运行策略调整算法 | 第45-50页 |
4.2.1 再生能利用场景分析 | 第45-47页 |
4.2.2 列车运行策略调整算法 | 第47-48页 |
4.2.3 车站追踪间隔求解 | 第48-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5 到站时间预测模型 | 第51-59页 |
5.1 元胞自动机的交通流模型 | 第51-52页 |
5.2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轨道交通列车到站时间预测模型 | 第52-55页 |
5.2.1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轨道交通建模 | 第52-53页 |
5.2.2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到站时间预测模型 | 第53-55页 |
5.3 模型验证 | 第55-57页 |
5.3.1 仿真流程 | 第55-56页 |
5.3.2 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6 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 第59-71页 |
6.1 仿真分析 | 第59-63页 |
6.1.1 仿真流程 | 第59-60页 |
6.1.2 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60-63页 |
6.2 节能效果分析 | 第63-68页 |
6.3 准点率验证 | 第68-7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图索引 | 第76-77页 |
表索引 | 第77-7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8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