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2-13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2.2 研究创新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框架结构 | 第13-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2.3 文献综述小结及启示 | 第19-20页 |
3 理论综述 | 第20-27页 |
3.1 公司治理 | 第20-21页 |
3.2 负债融资 | 第21页 |
3.3 负债融资治理效应分析 | 第21-27页 |
3.3.1 基于代理成本理论的负债融资治理效应分析 | 第21-22页 |
3.3.2 基于激励理论的负债融资公司治理效应分析 | 第22-24页 |
3.3.3 基于不对称信息理论的负债融资治理效应分析 | 第24页 |
3.3.4 基于控制权理论的负债融资治理效应分析 | 第24-25页 |
3.3.5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负债融资治理效应分析 | 第25-27页 |
4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分析 | 第27-37页 |
4.1 交通运输业概况 | 第27-30页 |
4.1.1 交通运输行业特点 | 第27页 |
4.1.2 交通运输业的地位和作用 | 第27-29页 |
4.1.3 交通运输业的上市公司 | 第29-30页 |
4.2 交通运输业企业负债结构分析 | 第30-33页 |
4.2.1 我国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 第30-31页 |
4.2.2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较低 | 第31-33页 |
4.2.3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负债结构不合理 | 第33页 |
4.3 交通运输行业企业治理结构分析 | 第33-37页 |
4.3.1 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 | 第34页 |
4.3.2 中国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现状 | 第34-35页 |
4.3.3 中国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经理层激励现状 | 第35-37页 |
5 实证分析 | 第37-50页 |
5.1 研究设计 | 第37-43页 |
5.1.1 研究假设 | 第37-38页 |
5.1.2 样本选取 | 第38-39页 |
5.1.3 变量设置 | 第39-42页 |
5.1.4 回归分析模型 | 第42-43页 |
5.2 数据描述性统计 | 第43-44页 |
5.3 实证结果探析 | 第44-47页 |
5.4 稳健性检验 | 第47-50页 |
6 结论、建议及展望 | 第50-5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6.2 相关政策建议 | 第50-55页 |
6.2.1 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 第50-52页 |
6.2.2 形成完善的银行监控机制 | 第52-53页 |
6.2.3 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 第53-54页 |
6.2.4 完善中国上市公司的破产机制 | 第54-55页 |
6.2.5 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 | 第55页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作者简历 | 第60-6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