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10-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1.3.2 国外研究简况 | 第15-16页 |
1.3.3 简要评价 | 第16页 |
1.4 文章结构与内容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2 创新点 | 第17页 |
1.6 研究范围的厘定 | 第17-23页 |
1.6.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22页 |
1.6.2 研究边界的划定 | 第22-23页 |
第2章 政府承担民办高等教育责任之“辨” | 第23-30页 |
2.1 政府承担民办高等教育责任的理论依据 | 第23-27页 |
2.1.1 依据之一:公共经济学 | 第23-25页 |
2.1.2 依据之二:福利经济学 | 第25-26页 |
2.1.3 依据之三:信息经济学 | 第26-27页 |
2.2 政府承担民办高等教育责任的实践依据 | 第27-30页 |
2.2.1 历史之鉴:我国政府私立高等教育责任之溯 | 第27-28页 |
2.2.2 它山之石:国外政府私立高等教育责任之瞥 | 第28-30页 |
第3章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公平缺失之“实” | 第30-37页 |
3.1 民办高等教育在教育举办权上的非公平 | 第30-32页 |
3.1.1 民办高校发展与独立学院相比的弱势境遇 | 第31页 |
3.1.2 民办高校发展与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相比的劣势地位 | 第31-32页 |
3.2 民办高等教育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非公平 | 第32-35页 |
3.2.1 人力资源 | 第32-33页 |
3.2.2 物力资源 | 第33-34页 |
3.2.3 财力资源 | 第34-35页 |
3.3 民办高校学生受教育权的非公平 | 第35-37页 |
3.3.1 教育起点非公平:招生问题 | 第35页 |
3.3.2 教育过程非公平:学生待遇问题 | 第35页 |
3.3.3 教育结果非公平:学生就业问题 | 第35-37页 |
第4章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公平缺失的政府责任之“析” | 第37-50页 |
4.1 民办高等教育公平缺失与政府责任的相关性 | 第37-38页 |
4.2 民办高等教育公平缺失的政府责任分析 | 第38-50页 |
4.2.1 认识“错位”导致非公平 | 第38-39页 |
4.2.2 管理“越位”导致非公平 | 第39-41页 |
4.2.3 财政“缺位”导致非公平 | 第41-45页 |
4.2.4 政策“虚位”导致非公平 | 第45-48页 |
4.2.5 服务“空位”导致非公平 | 第48-50页 |
第5章 解决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公平缺失问题的政府责任之“径” | 第50-58页 |
5.1 政府履责之边界 | 第50-52页 |
5.2 政府履责之建议 | 第52-58页 |
5.2.1 转变观念,重新定位民办高校 | 第52页 |
5.2.2 “弱化”政府行为,实现科学管理 | 第52-53页 |
5.2.3 加强财政资助,实行供给与需求导向相结合的资助方式 | 第53-55页 |
5.2.4 落实现有政策,寻求法律突破 | 第55-56页 |
5.2.5 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中介机构 | 第56-5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