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观研究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第10-12页 |
二、研究动态综述 | 第12-17页 |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7-18页 |
四、创新设想与难点 | 第18-19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观的理论来源 | 第22-34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实践观 | 第22-28页 |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观 | 第28-34页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观的形成条件 | 第34-50页 |
第一节 世情的新特征 | 第34-36页 |
第二节 国情的新定位 | 第36-40页 |
第三节 党情的新变化 | 第40-42页 |
第四节 实践的新特色 | 第42-50页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观的基本内涵 | 第50-86页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观的概念剖析 | 第50-52页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准则 | 第52-65页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目标 | 第65-76页 |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方法 | 第76-86页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观的历史演进 | 第86-106页 |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实践观 | 第86-90页 |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观 | 第90-96页 |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观 | 第96-100页 |
第四节 中国梦的实践观 | 第100-106页 |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观的具体运用 | 第106-132页 |
第一节 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统一的经济实践 | 第106-118页 |
第二节 三位一体的政治实践 | 第118-120页 |
第三节 一元主导和多样并存的文化实践 | 第120-122页 |
第四节 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实践 | 第122-128页 |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实践 | 第128-132页 |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观的重要启示 | 第132-146页 |
第一节 注重党的领导与群众创造的统一 | 第132-135页 |
第二节 注重遵循原理与联系实际的统一 | 第135-138页 |
第三节 注重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统一 | 第138-140页 |
第四节 注重立足现实与谋划未来的统一 | 第140-143页 |
第五节 注重吸收借鉴与实现超越的统一 | 第143-146页 |
结束语 | 第146-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62-164页 |
致谢 | 第164-166页 |
个人简历 | 第166-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