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 | 第12-13页 |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 第14-17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三、研究方法及其可行性分析 | 第16-17页 |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页 |
第四节 重点、难点及创新 | 第17-19页 |
一、研究的重点 | 第17页 |
二、研究的难点 | 第17-18页 |
三、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一章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渊源 | 第19-27页 |
第一节 对西方隐性教育思想的借鉴 | 第19-21页 |
一、隐性知识理论 | 第19-20页 |
二、内隐学习理论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 | 第21-24页 |
一、环境对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 第21-22页 |
二、寓教于行的体验式学习 | 第22-23页 |
三、重视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 | 第23-24页 |
第三节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 | 第24-27页 |
一、隐性知识理论 | 第24-25页 |
二、隐性教育思想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25-27页 |
第二章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征及作用机制 | 第27-36页 |
第一节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27-29页 |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之“隐” | 第27-28页 |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涵 | 第28-29页 |
第二节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及功能 | 第29-33页 |
一、教育对象的自主性及自我教育功能 | 第30-31页 |
二、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及合力功能 | 第31页 |
三、教育目的的潜隐性及浸润功能 | 第31-32页 |
四、教育效果的持久性及弥散功能 | 第32-33页 |
第三节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制 | 第33-36页 |
一、信息的有意识暗示与受者的无意识接受 | 第33-34页 |
二、遵循并适应了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 第34-35页 |
三、从课本到“人本”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 第35-36页 |
第三章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 第36-46页 |
第一节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 | 第36-39页 |
一、激发受教育者参与意识,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 第36-37页 |
二、全面覆盖受教育者生活空间,多方位影响其思想和行为 | 第37页 |
三、符合信息时代开放性要求,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 | 第37-38页 |
四、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 | 第38-39页 |
第二节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9-42页 |
一、隐性教育过程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错误理念 | 第39-40页 |
二、没能充分利用除思想政治教育课外的各专业课载体 | 第40页 |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手段不够 | 第40-41页 |
四、机械理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41-42页 |
第三节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原因归纳 | 第42-46页 |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未真正确立 | 第42-43页 |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开发不足 | 第43-44页 |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把握不够 | 第44页 |
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不全 | 第44-46页 |
第四章 高校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 第46-58页 |
第一节 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度 | 第46-48页 |
一、教育者的价值导向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46-47页 |
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47-48页 |
第二节 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角度 | 第48-52页 |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式教育方法 | 第48-49页 |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陶冶式教育方法 | 第49-50页 |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体验教育方法 | 第50-51页 |
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教育方法 | 第51-52页 |
第三节 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角度 | 第52-58页 |
一、高校物质环境载体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52-54页 |
二、高校制度载体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54-55页 |
三、高校文化环境载体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55-56页 |
四、高校网络虚拟载体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