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1-15页 |
1.2.1 概念界定“装饰艺术” | 第11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3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2-15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3.1 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发挥现实指导意义 | 第15页 |
1.3.2 收藏特殊史料价值,补白历史建筑空白 | 第15-16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5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绍兴诸暨斯宅古民居建筑装饰衍生的环境背景 | 第19-30页 |
2.1 绍兴诸暨斯宅古民居的自然环境 | 第19-24页 |
2.1.1 绍兴诸暨斯宅古民居的区位分析 | 第19-20页 |
2.1.2 绍兴诸暨斯宅古民居的地形地貌 | 第20-22页 |
2.1.3 绍兴诸暨斯宅古民居的气候条件 | 第22页 |
2.1.4 绍兴诸暨斯宅古民居的水文条件 | 第22-23页 |
2.1.5 绍兴诸暨斯宅古民居的地方资源 | 第23-24页 |
2.2 绍兴诸暨斯宅古民居的人文社会 | 第24-28页 |
2.2.1 绍兴诸暨斯宅古民居的行政沿革 | 第24页 |
2.2.2 绍兴诸暨斯宅古民居的人文历史 | 第24-25页 |
2.2.3 绍兴诸暨斯宅古民居的民俗文化 | 第25-27页 |
2.2.4 绍兴诸暨斯宅古民居的生产和生活结构 | 第27-28页 |
2.3 绍兴诸暨斯宅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28-29页 |
2.3.1 繁荣的江南经济为装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 第28页 |
2.3.2 精湛的手工艺促进了装饰艺术的发展 | 第28-29页 |
2.3.3 明清文人的审美情趣孕育了装饰艺术丰富的人文内涵 | 第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绍兴诸暨斯宅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形态 | 第30-75页 |
3.1 绍兴诸暨斯宅古民居的建筑概况 | 第30-38页 |
3.1.1 绍兴地区古民居概况 | 第30-31页 |
3.1.2 绍兴诸暨斯宅主要古民居概述 | 第31-38页 |
3.2 绍兴诸暨斯宅古民居主要装饰构件 | 第38-56页 |
3.2.1 屋脊 | 第38-39页 |
3.2.2 墙 | 第39-42页 |
3.2.3 牛腿 | 第42-44页 |
3.2.4 门 | 第44-53页 |
3.2.5 窗 | 第53-55页 |
3.2.6 柱础 | 第55页 |
3.2.7 铺地 | 第55-56页 |
3.3 绍兴诸暨斯宅古民居建筑装饰表现手法 | 第56-59页 |
3.3.1 木雕工艺 | 第56-58页 |
3.3.2 砖雕工艺 | 第58页 |
3.3.3 石雕工艺 | 第58-59页 |
3.4 绍兴诸暨斯宅古民居装饰纹样类型 | 第59-72页 |
3.4.1 抽象化几何纹样 | 第60-61页 |
3.4.2 人物故事类纹样 | 第61-63页 |
3.4.3 祥禽瑞兽类纹样 | 第63-68页 |
3.4.4 花草植物类纹样 | 第68-70页 |
3.4.5 宝物器物类纹样 | 第70-71页 |
3.4.6 吉祥文字文辞类 | 第71-72页 |
3.5 绍兴诸暨斯宅古民居装饰的工艺特征 | 第72-74页 |
3.5.1 实用审美结合的艺术 | 第72-73页 |
3.5.2 淳朴自然的材料选用 | 第73页 |
3.5.3 丰富多样的纹样主题 | 第73页 |
3.5.4 大全活美的造型原则 | 第73-7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绍兴诸暨斯宅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形成的文化内涵 | 第75-93页 |
4.1 家国理念的映射 | 第75-81页 |
4.1.1 仁义礼智的儒家思想 | 第75-77页 |
4.1.2 传统礼制的宗族文化 | 第77-78页 |
4.1.3 隐逸和谐的耕读文化 | 第78-81页 |
4.2 地域文化的熏陶 | 第81-84页 |
4.2.1 开拓激进的古越文化 | 第81-82页 |
4.2.2 尚古尊礼的绍兴文化 | 第82-83页 |
4.2.3 技艺精湛的东阳雕刻文化 | 第83-84页 |
4.3 民俗传统的积淀 | 第84-89页 |
4.3.1 原始崇拜的民俗思想 | 第85-86页 |
4.3.2 祈福纳祥的民俗心理 | 第86-89页 |
4.4 宗教哲学的影响 | 第89-92页 |
4.4.1 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 | 第89-90页 |
4.4.2 富有哲理的道教 | 第90-91页 |
4.4.3 以意造形的佛教 | 第91-9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五章 绍兴诸暨斯宅古民居保护与发展探索 | 第93-104页 |
5.1 绍兴诸暨斯宅古民居保护价值与意义 | 第93-94页 |
5.1.1 历史价值 | 第93页 |
5.1.2 文化价值 | 第93页 |
5.1.3 艺术价值 | 第93-94页 |
5.1.4 经济价值 | 第94页 |
5.2 绍兴诸暨斯宅古民居现存问题 | 第94-98页 |
5.2.1 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尚不完善 | 第94-95页 |
5.2.2 古代文明与现代文化的矛盾 | 第95-96页 |
5.2.3 整体建筑风貌破坏较为严重 | 第96-97页 |
5.2.4 居民保护意识还有待加强 | 第97页 |
5.2.5 交通等基础设置尚不完善 | 第97-98页 |
5.3 绍兴诸暨斯宅古民居保护管理现状概况 | 第98-101页 |
5.3.1 保护管理历史 | 第98页 |
5.3.2 保护管理机构和经费 | 第98-99页 |
5.3.3 保护范围 | 第99-101页 |
5.4 绍兴诸暨斯宅古民居的保护与发展 | 第101-102页 |
5.4.1 诸暨斯宅古民居保护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 第101页 |
5.4.2 诸暨斯宅古民居保护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探索建议 | 第101-10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结论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7页 |
附录 | 第107-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