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3 小结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2章 相关的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26页 |
2.1 相关的概念界定 | 第16页 |
2.1.1 汽车配件产品 | 第16页 |
2.1.2 产品质量 | 第16页 |
2.1.3 产品质量监管 | 第16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2.2.1 政府规制理论与汽车配件产品质量监管 | 第16-18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汽车配件产品质量监管 | 第18-19页 |
2.2.3 多中心治理理论与汽车配件产品质量监管 | 第19-22页 |
2.3 汽车配件产品质量监管的特殊性 | 第22-23页 |
2.3.1 汽车配件产品特点带来监管的特殊性 | 第22-23页 |
2.3.2 产业链的特殊模式带来监管的特殊性 | 第23页 |
2.4 汽车配件产品质量监管的影响因素 | 第23-26页 |
2.4.1 监管主体 | 第23页 |
2.4.2 监管客体 | 第23页 |
2.4.3 监管手段 | 第23-24页 |
2.4.4 监管制度 | 第24-25页 |
2.4.5 监管环境 | 第25-26页 |
第3章 泉州市汽车配件产品质量监管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6-37页 |
3.1 泉州市汽车配件行业发展现状 | 第26-29页 |
3.1.1 泉州市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分布特点 | 第26-27页 |
3.1.2 汽车配件产品质量基本情况 | 第27-29页 |
3.2 泉州市汽车配件产品质量监管现状 | 第29-30页 |
3.2.1 监管机构及其人员配备 | 第29页 |
3.2.2 监管的企业及汽车配件产品 | 第29页 |
3.2.3 以抽检为主的监管手段 | 第29-30页 |
3.2.4 监管的基本制度 | 第30页 |
3.3 泉州市汽车配件产品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3.3.1 分段监管效率低下 | 第30-31页 |
3.3.2 监管手段单一 | 第31页 |
3.3.3 法律法规及质量标准不完善 | 第31-32页 |
3.3.4 处罚力度不足 | 第32页 |
3.3.5 执法中重罚款轻监管 | 第32-33页 |
3.4 泉州市汽车配件产品质量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7页 |
3.4.1 监管主体机构设置不合理 | 第33-34页 |
3.4.2 监管力量不足 | 第34-35页 |
3.4.3 监管法律立法滞后 | 第35页 |
3.4.4 监管环境发展欠成熟 | 第35-37页 |
第4章 国外政府汽车配件产品质量监管的经验借鉴 | 第37-42页 |
4.1 国外政府汽车配件产品质量监管的经验 | 第37-40页 |
4.1.1 美国汽车配件产品质量监管的经验 | 第37-38页 |
4.1.2 德国汽车配件产品质量监管的经验 | 第38-39页 |
4.1.3 日本汽车配件产品质量监管的经验 | 第39-40页 |
4.2 国外政府汽车配件产品质量监管的借鉴 | 第40-42页 |
4.2.1 健全的产品质量监管法律体系 | 第40页 |
4.2.2 分工明确的产品质量分类监管机制 | 第40页 |
4.2.3 严厉的法律责任 | 第40-41页 |
4.2.4 完善的质量认证和检验检测体系 | 第41-42页 |
第5章 完善汽车配件产品质量监管的对策思考 | 第42-54页 |
5.1 完善我国汽车配件产品质量监管制度 | 第42-45页 |
5.1.1 进一步完善汽车配件产品监管法律体系 | 第42页 |
5.1.2 完善产品质量标准制度 | 第42-43页 |
5.1.3 健全汽车配件产品质量相关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 第43-44页 |
5.1.4 建立汽车配件产品召回制度 | 第44-45页 |
5.2 完善汽车配件产品质量政府监管的具体措施 | 第45-49页 |
5.2.1 加强横向纵向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 第45-46页 |
5.2.2 逐步建立并完善分类监管机制 | 第46-47页 |
5.2.3 建立权力制约问责机制 | 第47页 |
5.2.4 构建质量监管信息平台 | 第47页 |
5.2.5 构建汽车配件企业质量信用征信制度 | 第47-49页 |
5.3 推进社会力量参与汽车配件产品质量监管 | 第49-54页 |
5.3.1 发挥协会组织的沟通协调 | 第50-51页 |
5.3.2 加强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 | 第51-52页 |
5.3.3 促进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 第52-5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结论 | 第54-55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