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飞机性能的航线机型匹配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航线机型匹配的内涵 | 第9-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1 适航性匹配研究 | 第10-11页 |
1.3.2 经济性匹配研究 | 第11-12页 |
1.3.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1.4 课题提出 | 第12-14页 |
1.4.1 本文内容概要 | 第12-13页 |
1.4.2 结构框架图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航线机型匹配的机场适航性分析 | 第14-29页 |
2.1 起飞性能分析 | 第14-20页 |
2.1.1 场长限制 | 第14-16页 |
2.1.2 爬升梯度限制 | 第16-18页 |
2.1.3 越障限制 | 第18-19页 |
2.1.4 机场道面限制 | 第19-20页 |
2.1.5 跑道坡度限制 | 第20页 |
2.1.6 其它限制 | 第20页 |
2.2 着陆性能分析 | 第20-21页 |
2.3 高高度对飞机性能的限制和影响 | 第21-26页 |
2.3.1 环境包线限制 | 第21-23页 |
2.3.2 对起飞性能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3 对着陆性能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4 高海拔地区气象条件的对起飞降落的影响 | 第25-26页 |
2.4 算例应用 | 第26-29页 |
2.4.1 基本信息 | 第26页 |
2.4.2 起飞性能软件计算结果 | 第26-28页 |
2.4.3 起飞性能的机场适航性匹配结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航线机型匹配的航线适航性分析 | 第29-38页 |
3.1 满载最大航程 | 第29页 |
3.2 一发故障下的飘降问题 | 第29-32页 |
3.2.1 飘降的过程和要求 | 第29-30页 |
3.2.2 山区飞行一发停车飘降越障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3.2.3 返航点和等时点 | 第31-32页 |
3.3 航路供氧问题 | 第32-35页 |
3.3.1 缺氧对人体的影响 | 第32页 |
3.3.2 旅客供氧要求 | 第32-33页 |
3.3.3 机组成员供氧要求 | 第33-34页 |
3.3.4 机载供氧系统简介 | 第34-35页 |
3.3.5 氧气系统限制 | 第35页 |
3.4 典型航线的航线适航性匹配研究结果 | 第35-38页 |
第四章 航线机型经济性匹配分析 | 第38-47页 |
4.1 相关概念 | 第38-39页 |
4.2 DOC(T)组成 | 第39-40页 |
4.3 飞行成本指数CI | 第40-42页 |
4.4 DOC(T)的计算 | 第42页 |
4.5 航线机型经济性匹配的数学模型 | 第42-47页 |
4.5.1 目标函数 | 第42-43页 |
4.5.2 约束条件 | 第43-47页 |
第五章 考虑飞机性能的航线机型匹配模型的应用 | 第47-62页 |
5.1 机型数据 | 第47-48页 |
5.2 航线数据 | 第48-50页 |
5.3 适航性匹配分析 | 第50-52页 |
5.4 航线机型匹配原方案 | 第52-54页 |
5.5 航线机型匹配优化方案 | 第54-59页 |
5.5.1 LINGO软件简介 | 第54-55页 |
5.5.2 运算过程 | 第55-58页 |
5.5.3 优化结果 | 第58-59页 |
5.6 优化结果分析 | 第59-62页 |
5.6.1 成本控制 | 第59-60页 |
5.6.2 运行建议 | 第60-6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文章总结 | 第62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