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的简析 | 第15-16页 |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2章 旅游真实性研究对象的后现代转向 | 第17-31页 | 
|     2.1 前现代旅行和旅行者 | 第17-22页 | 
|         2.1.1 前现代旅行产生的背景 | 第17-18页 | 
|         2.1.2 前现代旅行的主要特征 | 第18-21页 | 
|         2.1.3 前现代旅行的本质 | 第21-22页 | 
|     2.2 现代旅游和大众旅游者 | 第22-25页 | 
|         2.2.1 现代旅游产生的背景 | 第22-23页 | 
|         2.2.2 现代旅游的主要特征 | 第23页 | 
|         2.2.3 现代旅游的本质 | 第23-25页 | 
|     2.3 后现代旅游和后现代旅游者 | 第25-30页 | 
|         2.3.1 后现代旅游产生的背景 | 第25-26页 | 
|         2.3.2 后现代旅游的主要特征 | 第26-29页 | 
|         2.3.3 后现代旅游的本质 | 第29-30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旅游真实性理论立场的后现代转向 | 第31-41页 | 
|     3.1 旅游真实性的理论立场 | 第31-36页 | 
|         3.1.1 客观真实性:基于商业化和理性化的被动反应 | 第31-32页 | 
|         3.1.2 建构真实性:作为过程和产物的旅游真实性 | 第32-33页 | 
|         3.1.3 超真实:客观真实性的消解 | 第33-34页 | 
|         3.1.4 存在真实性:自我的形塑与实现 | 第34-35页 | 
|         3.1.5 互动真实性:旅游者与东道主的互动 | 第35-36页 | 
|     3.2 旅游真实性理论的后现代转向 | 第36-40页 | 
|         3.2.1 旅游真实性理论的认识论转向 | 第36-38页 | 
|         3.2.2 研究者立场的转变:从“立法者”到“阐释者” | 第38-40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旅游真实性研究状况的后现代特征 | 第41-47页 | 
|     4.1 多元化理论范式 | 第41-44页 | 
|         4.1.1 客观真实性与批判理论 | 第41-42页 | 
|         4.1.2 客观真实性之后的理论范式 | 第42-44页 | 
|     4.2 旅游真实性研究的多元化:一个期刊个案分析 | 第44-46页 | 
|         4.2.1 二十世纪后半期的研究:理论建构 | 第44-45页 | 
|         4.2.2 二十一世纪的研究:多元理论并存 | 第45-46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