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论文--机械传动机构论文--啮合传动论文--齿轮及齿轮传动论文

双圆弧齿轮传动优化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页
    1.2 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9-13页
        1.2.1 双圆弧齿轮的发展史第9-10页
        1.2.2 国外研究状况第10-11页
        1.2.3 国内研究状况第11-12页
        1.2.4 双圆弧齿轮传动发展趋势第12-13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13页
    1.4 本章小结第13-15页
第二章 双圆弧齿轮传动设计及校核CAD系统第15-25页
    2.1 CAD技术概述第15页
        2.1.1 CAD技术发展趋势第15页
        2.1.2 CAD系统简介第15页
    2.2 双圆弧齿轮CAD系统组成及应用环境第15-16页
        2.2.1 双圆弧齿轮CAD系统的组成第15-16页
        2.2.2 系统应用环境第16页
    2.3 设计CAD系统第16-21页
        2.3.1 设计程序框图第16-18页
        2.3.2 双圆弧齿轮设计CAD系统第18-20页
        2.3.3 设计中的计算模块第20-21页
    2.4 校核CAD系统第21-24页
        2.4.1 校核程序框图第21-22页
        2.4.2 双圆弧齿轮校核CAD系统第22-23页
        2.4.3 校核中的计算模块第23-24页
    2.5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双圆弧齿轮传动的可靠性优化设计第25-39页
    3.1 可靠性设计准则第25-27页
        3.1.1 应力分布及可靠度第25-26页
        3.1.2 许用应力的隶属函数第26-27页
        3.1.3 可靠性设计准则第27页
    3.2 优化实例及主要参数第27页
    3.3 优化模型的建立第27-35页
        3.3.1 目标函数第27-28页
        3.3.2 设计变量第28页
        3.3.3 约束条件的确定第28-35页
    3.4 优化模型的求解及结果分析第35-37页
        3.4.1 优化方法的选择原则第35页
        3.4.2 MATLAB在机械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第35页
        3.4.3 MATLAB的优化工具箱第35页
        3.4.4 利用fmincon函数计算最优解第35-36页
        3.4.5 求解结果对比分析第36-37页
    3.5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四章 基于Pro/E双圆弧齿轮参数化建模及虚拟装配第39-49页
    4.1 软件Pro/E简介及优势第39页
        4.1.1 Pro/E软件简介第39页
        4.1.2 Pro/E在参数化方面的优势第39页
    4.2 双圆弧齿轮建模过程第39-44页
        4.2.1 基本齿廓及齿廓参数第39-41页
        4.2.2 输入基本参数第41页
        4.2.3 添加尺寸间关系式第41页
        4.2.4 创建基本曲线和螺旋线第41-43页
        4.2.5 对齿廓进行绘制第43页
        4.2.6 齿轮实体模型的建立第43-44页
    4.3 参数化设计程序实现第44-45页
    4.4 齿轮虚拟装配及啮合性能分析第45-48页
        4.4.1 虚拟装配的概念及意义第45页
        4.4.2 齿轮的虚拟装配第45-46页
        4.4.3 啮合齿轮的干涉检测分析第46页
        4.4.4 啮合齿轮的运动学分析及碰撞检测第46-48页
    4.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双圆弧齿轮传动的应力分析第49-67页
    5.1 引言第49页
    5.2 ANSYS软件简介第49页
        5.2.1 ANSYS简介第49页
        5.2.2 ANSYS功能特点第49页
    5.3 利用ANSYS分析齿根弯曲应力第49-56页
        5.3.1 创建有限元分析模型第49-50页
        5.3.2 齿根弯曲应力的分析过程第50-54页
        5.3.3 齿根弯曲应力的结果分析第54-56页
    5.4 利用ANSYS分析齿面接触应力第56-65页
        5.4.1 创建三齿接触模型第56-57页
        5.4.2 齿面接触应力的分析过程第57-62页
        5.4.3 齿面接触应力的结果分析第62-65页
    5.5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7-69页
    6.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结论第67页
    6.2 研究展望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致谢第73-7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稻瘟病菌两个致病相关基因ZNF1和CKS1的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下一篇:禾谷镰刀菌中TOR信号途径与MAPK信号途径互作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