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Summary | 第4-5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间作水分高效利用和地膜覆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1.1 间套作物水分利用特征 | 第10-12页 |
1.1.1 间套复合群体的产量表现 | 第10页 |
1.1.2 间套复合群体的耗水结构 | 第10-12页 |
1.1.2.1 间套作棵间蒸发 | 第11页 |
1.1.2.2 间套作耗水量 | 第11页 |
1.1.2.3 间套作耗水结构 | 第11-12页 |
1.1.3 间套作水分利用效率 | 第12页 |
1.2 间作水分高效利用的影响因素和机理 | 第12-13页 |
1.2.1 间套群体的土壤含水量 | 第12页 |
1.2.2 间套群体的土壤温度 | 第12-13页 |
1.2.3 间套群体的光合源分布 | 第13页 |
1.2.4 间套群体间竞争互补效应 | 第13页 |
1.3 地膜覆盖的节水增产效应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1 地膜覆盖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14页 |
1.3.2 地膜覆盖的保水效应 | 第14页 |
1.3.3 地膜覆盖的温度效应 | 第14页 |
1.3.4 地膜覆盖技术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14-15页 |
1.3.5 地膜覆盖提高间作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16-22页 |
2.1 试区概况 | 第16页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2.1 一膜二年覆盖及灌水水平下影响玉米间作豌豆水分利用效率主要因子的动态变化 | 第16页 |
2.2.2 一膜二年覆盖玉米间作豌豆的种间动态 | 第16页 |
2.2.3 一膜二年覆盖影响玉米间作豌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基本机制 | 第16-17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2.4 试验设计 | 第17-19页 |
2.4.1 处理设计 | 第17-18页 |
2.4.2 田间结构 | 第18页 |
2.4.3 施肥制度 | 第18页 |
2.4.4 灌溉制度 | 第18-19页 |
2.5 测定指标与计算方法 | 第19-21页 |
2.5.1 地下指标的测量 | 第19页 |
2.5.2 水分运移量算指标 | 第19-20页 |
2.5.3 地上指标 | 第20-21页 |
2.5.4 种间关系量化 | 第21页 |
2.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一膜两年用玉米间作豌豆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因子的动态特征 | 第22-39页 |
3.1 一膜两年用对玉米间作豌豆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22-31页 |
3.1.1 一膜两年用对玉米、豌豆播前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22-23页 |
3.1.2 不同处理对不同层次水分动态变化 | 第23-24页 |
3.1.2.1 0-30cm土层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 第23页 |
3.1.2.2 30-120cm土层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 第23-24页 |
3.1.3 玉米间作豌豆复合群体内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24-27页 |
3.1.3.1 豌豆收获前后间作群体带间 0-30cm土壤含水量差异 | 第24-26页 |
3.1.3.2 豌豆收获前后间作群体带间 30-120cm土壤含水量差异 | 第26-27页 |
3.1.4 玉米、豌豆不同生育时期贮水量 | 第27-28页 |
3.1.5 玉米、豌豆全生育期耗水量 | 第28-29页 |
3.1.6 不同处理的土壤水势变化 | 第29页 |
3.1.7 不同处理下间作群体中的作物带间水分潜在运移 | 第29-31页 |
3.1.7.1 间作群体中的作物带间水分潜在运移的动态变化 | 第29-30页 |
3.1.7.2 间作群体作物带间水分潜在运移量 | 第30-31页 |
3.2 一膜两年用玉米间作豌豆棵间蒸发特征 | 第31-35页 |
3.2.1 玉米、豌豆全生育期棵间蒸发量 | 第31-32页 |
3.2.2 玉米间作豌豆复合群体内棵间蒸发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32-33页 |
3.2.2.1 豌豆收获前后间作群体带间蒸发差异 | 第32页 |
3.2.2.2 豌豆收获前后间作群体总棵间蒸发量 | 第32-33页 |
3.2.3 玉米、豌豆全生育期总棵间蒸发量差异 | 第33-34页 |
3.2.4 不同处理的玉米、豌豆全生育时期的日均棵间蒸发量 | 第34页 |
3.2.5 玉米、豌豆全生育期耗水结构 | 第34-35页 |
3.3 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玉米间作豌豆土壤温度变化 | 第35-39页 |
3.3.1 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对 0-25cm土层土壤温度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2 玉米、豌豆不同生育阶段 0-25cm土壤温度时空变化特征 | 第36-39页 |
3.3.2.1 不同处理对玉米播种到拔节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2.2 不同处理对拔节期到成熟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玉米间作豌豆地上群体的生理生态特征及种间竞争互补 | 第39-45页 |
4.1 不同处理的光合源动态 | 第39-41页 |
4.1.1 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玉米间作豌豆叶面积指数变化特征 | 第39-40页 |
4.1.2 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玉米间作豌豆叶日积变化 | 第40-41页 |
4.2 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玉米间作豌豆干物质积累 | 第41-42页 |
4.3 豌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动态 | 第42页 |
4.4 玉米间作豌豆的竞争力与耗水结构的相关性 | 第42-43页 |
4.5 豌豆收获后间作玉米的恢复效应 | 第43-45页 |
第五章 一膜两年用对玉米间作豌豆产量及WUE的影响 | 第45-50页 |
5.1 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玉米间作豌豆的产量表现 | 第45-46页 |
5.1.1 不同间作模式的土地利用率 | 第45页 |
5.1.2 一膜两年用、供水水平和间作对产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5.2 玉米间作豌豆的竞争力与产量的相关性 | 第46-47页 |
5.3 不同处理的叶日积LAI-D与产量的相关性 | 第47页 |
5.4 不同处理的分利用效率 | 第47-48页 |
5.5 不同因子与WUE的相关关系 | 第48-5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0-54页 |
6.1 讨论 | 第50-52页 |
6.1.1 间作及覆膜方式对农田水分的影响 | 第50页 |
6.1.2 间作及覆膜方式对农田耗水特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6.1.3 种间竞争力对覆膜和灌水的响应 | 第51页 |
6.1.4 间作及覆膜可以提高玉米间作豌豆的产量 | 第51-52页 |
6.1.5 间作及覆膜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52页 |
6.2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张宗舟简介 | 第60页 |
柴强简介 | 第60-61页 |
个人简介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