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1-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1.1 初中物理学困生现实存在 | 第11页 |
1.1.2 教师对学困生的发展需特别关注 | 第11页 |
1.1.3 远程教学运用于初中物理学困生课外辅导 | 第11-12页 |
1.2 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2页 |
1.2.1 文献法 | 第12页 |
1.2.2 访谈、调查法 | 第12页 |
1.2.3 实践研究法 | 第12页 |
1.3 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1.3.1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 第12-13页 |
1.3.2 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 | 第13-14页 |
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1 初中物理学困生 | 第14页 |
2.2 远程辅导 | 第14页 |
2.3 实践 | 第14-15页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页 |
3.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4 初中物理学困生成因及分类 | 第17-25页 |
4.1 初中物理学困生成因分析 | 第17-22页 |
4.1.1 家庭的原因 | 第17-18页 |
4.1.2 学校的原因 | 第18-19页 |
4.1.3 社会的原因 | 第19-20页 |
4.1.4 学科的特点 | 第20-21页 |
4.1.5 学生自身的因素 | 第21-22页 |
4.2 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分类 | 第22-25页 |
4.2.1 漠视学习型 | 第22-23页 |
4.2.2 劳而无功型 | 第23-25页 |
5 远程辅导特点及实施条件 | 第25-27页 |
5.1 远程辅导的特点 | 第25页 |
5.2 远程辅导的实施条件 | 第25-27页 |
5.2.1 互联网的基础性作用 | 第25页 |
5.2.2 YY、QQ群及微信的教功学能分析 | 第25-27页 |
6 对初中物理学困生进行远程辅导的方法实践 | 第27-35页 |
6.1 前期准备工作 | 第27-28页 |
6.1.1 受益主体的选择 | 第27页 |
6.1.2 学习小组的构建 | 第27页 |
6.1.3 家长的配合参与 | 第27-28页 |
6.2 各方参与者的主要责任 | 第28-29页 |
6.2.1 教师 | 第28页 |
6.2.2 学习小组 | 第28-29页 |
6.2.3 学困生 | 第29页 |
6.2.4 家长 | 第29页 |
6.3 实例展示及反思 | 第29-35页 |
6.3.1 教学互动实录 | 第29-32页 |
6.3.2 评价反馈实录 | 第32-34页 |
6.3.3 反思 | 第34-35页 |
7 真实效果的调查评价 | 第35-40页 |
7.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5页 |
7.2 评价量表的研制 | 第35页 |
7.2.1 学生自身纵向评价量表(见附录一) | 第35页 |
7.2.2 平行班级同类学生成绩统计表(见附录二) | 第35页 |
7.3 评价结果汇总及分析 | 第35-40页 |
7.3.1 纵向结果评价汇总 | 第35-38页 |
7.3.2 横向评价结果汇总 | 第38-39页 |
7.3.3 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8 基本结论及困难展望 | 第40-43页 |
8.1 基本结论 | 第40-41页 |
8.1.1 这一实践探究有利于初中物理教师落实因材施教 | 第40页 |
8.1.2 这一实践探究有利于初中物理学困生增强合作意识 | 第40页 |
8.1.3 这一实践探究有利于初中物理学困生提升学习兴趣 | 第40-41页 |
8.1.4 这一实践探究有利于初中物理学困生掌握学习方法 | 第41页 |
8.2 困难展望 | 第41-43页 |
8.2.1 学习小组参与度有待提升 | 第41页 |
8.2.2 认课教师精力有限 | 第41页 |
8.2.3 通信设备需科学监管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