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稠油开采注汽系统能量利用率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9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8页 |
| 1.2 稠油热采开发历程、研究成果 | 第18-23页 |
| 1.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23-26页 |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 1.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蒸汽吞吐开采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29-36页 |
| 2.1 蒸汽吞吐开采过程系统 | 第29-31页 |
| 2.2 蒸汽吞吐开采增产机理 | 第31-32页 |
| 2.3 注入蒸汽参数对蒸汽吞吐开采效果影响 | 第32-34页 |
| 2.4 提高蒸汽吞吐开采效果的技术措施 | 第34-35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注汽系统用能评价分析 | 第36-59页 |
| 3.1 系统用能评价分析 | 第36-37页 |
| 3.2 产汽环节(注汽锅炉机组)用能评价分析 | 第37-44页 |
| 3.3 输汽环节用能评价分析 | 第44-47页 |
| 3.4 注汽环节(井筒)散热损失 | 第47页 |
| 3.5 利用环节能量损失 | 第47-50页 |
| 3.6 测算结果及分析 | 第50-57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四章 提高注汽锅炉运行热效率研究 | 第59-72页 |
| 4.1 烟气余热回收技术研究 | 第59-67页 |
| 4.2 注汽锅炉配风调节技术研究 | 第67-70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第五章 输汽管线保温结构优化设计及试验研究 | 第72-89页 |
| 5.1 保温材料性能评定及筛选 | 第72-79页 |
| 5.2 保温层经济厚度计算 | 第79-84页 |
| 5.3 保温结构设计及试验 | 第84-88页 |
| 5.4 输汽管线保温工程实施办法 | 第88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第六章 井筒传热过程分析及计算模型 | 第89-119页 |
| 6.1 研究现状 | 第89-90页 |
| 6.2 井筒结构及传热过程分析 | 第90-94页 |
| 6.3 已有计算模型概述 | 第94-98页 |
| 6.4 井筒热物理模型的描述 | 第98-104页 |
| 6.5 参数计算 | 第104-115页 |
| 6.6 1拟合函数(WM拟合公式) | 第115-117页 |
| 6.7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 第七章 井筒模拟计算及试验对比研究 | 第119-135页 |
| 7.1 计算方法 | 第119页 |
| 7.2 程序设计 | 第119-121页 |
| 7.3 程序说明 | 第121页 |
| 7.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21-128页 |
| 7.5 试验研究 | 第128-132页 |
| 7.6 实际注入蒸汽干度下降原因分析及修正计算 | 第132-133页 |
| 7.7 隔热管性能建议 | 第133页 |
| 7.8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35-138页 |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35-136页 |
| 8.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6-137页 |
| 8.3 展望 | 第137-1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8-14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9-150页 |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50-151页 |
| 致谢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