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什么是我们的问题? | 第10-16页 |
上 篇 判例制度的基本语境 | 第16-47页 |
第一章 普通法中“判例”的语义分析 | 第16-22页 |
一、 普通法的语义分析 | 第16-17页 |
(一) 普通法系(common law system 或 Anglo-American1 aw system)--大陆法系(civil law system 或 Roman law system) | 第16-17页 |
(二) 普通法(common law)--制定法(statute) | 第17页 |
(三) 普通法(common law)--衡平法(equity) | 第17页 |
二、 有关“判例”的语义分析 | 第17-22页 |
(一) 判例(case) | 第17-18页 |
(二) 先例(precedent) | 第18-19页 |
(三) 案例(case) | 第19页 |
(四) 判决(judgment) | 第19页 |
(五) 判例法(case law) | 第19-20页 |
(六) 先例规则(the doctrine of precedent) | 第20-21页 |
(七) 判例制度(precedent system)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判例制度的历史场景 | 第22-47页 |
一、 普通法的产生与判例制度的形成 | 第22-32页 |
(一) 早期英国法的速描 | 第22-25页 |
(二) 普通法产生的历史前提 | 第25-27页 |
(三) 英国拥有了普通法 | 第27-30页 |
(四) 判例的采用 | 第30-32页 |
二、 判例制度的历史流变 | 第32-47页 |
(一) 英国判例制度的演变进路 | 第32-39页 |
1 、布拉克顿时代 | 第32-33页 |
2 、年鉴时代 | 第33-36页 |
3 、私人判例集时代 | 第36-38页 |
4 、现代判例集时代 | 第38-39页 |
(二) 判例制度在其他普通法国家的历史轨迹 | 第39-47页 |
1 、判例在美国 | 第40-44页 |
2 、澳大利亚的判例制度 | 第44-45页 |
3 、新加坡的判例制度 | 第45-47页 |
中 篇 判例制度的运行基础 | 第47-97页 |
第三章 作为制度化过程的理论逻辑 | 第47-51页 |
第四章 判例制度运行基础的分析 | 第51-97页 |
一、 判例制度的哲学之维--理性与经验之辨 | 第51-68页 |
(一) 有关经验主义的核心范畴 | 第52-54页 |
(二) 经验主义与判例制度的契合 | 第54-60页 |
(三) 理性在哪儿 | 第60-64页 |
1 、法官的理性 | 第61-62页 |
2 、司法过程的理性 | 第62-63页 |
3 、制度的理性 | 第63-64页 |
(四) 实用主义--判例制度一个现代解释的维度 | 第64-68页 |
二、 判例制度的政治基础--一种体制上的要求 | 第68-83页 |
(一) 政治结构前提--分权政体 | 第69-75页 |
1 、三权分立的合理性 | 第69-71页 |
2 、司法独立与统一 | 第71-75页 |
(二) 政治性的法律制度 | 第75-83页 |
1 、法官制度 | 第75-82页 |
(1) 法官的结构 | 第76页 |
(2) 法官的选任 | 第76-79页 |
(3) 法官的地位 | 第79-80页 |
(4) 法官的职责 | 第80-81页 |
(5) 法官的职业道德素养 | 第81-82页 |
2 、职业共同体 | 第82-83页 |
三、 判例制度的文化基础 | 第83-97页 |
(一) 法治理念 | 第85-89页 |
1 、法律神圣 | 第85-87页 |
2 、司法至上 | 第87-89页 |
(二) 社会心理基础 | 第89-92页 |
1 、接受错误 | 第90-91页 |
2 、传统倾向 | 第91-92页 |
(三) 职业伦理基础 | 第92-97页 |
1 、保守与创造之间 | 第93-95页 |
2 、贵族传统 | 第95-97页 |
下 篇 判例制度的结构分析 | 第97-189页 |
第五章 判例规则研究 | 第97-178页 |
一、 判例制度的基本原则--遵循先例(stare decisis) | 第97-158页 |
(一) 遵循先例的模式分析 | 第97-107页 |
1 、各国的实践 | 第98-103页 |
(1) 英国 | 第98-100页 |
(2) 美国 | 第100-102页 |
(3) 新加坡 | 第102-103页 |
(4) 澳大利亚 | 第103页 |
2 、遵循先例原则的“法律”地位 | 第103-107页 |
(二) 先例拘束力的理论前提 | 第107-122页 |
1 、先例观念的理论基础 | 第107-113页 |
(1) 实证主义者的先例概念 | 第107-108页 |
(2) 传统意义的先例概念 | 第108-110页 |
(3) 因袭主义者的先例概念 | 第110-113页 |
2 、司法过程中的先例理论 | 第113-122页 |
(1) 事实与法律理论 | 第113-115页 |
(2) 法律创造与宣布理论 | 第115-122页 |
(三) 遵循先例的类型分析 | 第122-158页 |
1 、先例拘束力的基本理论--严格遵循先例 | 第122-149页 |
(1) 为什么要遵循先例 | 第124-132页 |
(2) 遵循的是什么 | 第132-135页 |
(3) 遵循先例的例外 | 第135-149页 |
2 、松散的先例原则--不严格地遵循先例 | 第149-158页 |
(1) 不严格遵循先例的理由 | 第149-151页 |
(2) 不严格遵循先例的“天然”情形 | 第151-158页 |
二、 判例制度的基本技术--遵循抑或不遵循先例的技术 | 第158-178页 |
(一) 区别技术(distinguishing technique)--判决理由与附带意见的区分 | 第160-176页 |
1 、判决理由(ratio decidendi) | 第161-173页 |
(1) 有关判决理由观念的主要学说 | 第161-171页 |
(2) 对各种理论的评述 | 第171-173页 |
2 、附带意见(obiter dictum) | 第173-176页 |
(1) 什么是附带意见 | 第173-174页 |
(2) 附带意见与判决理由的关系 | 第174-175页 |
(3) 附带意见的功能 | 第175-176页 |
(二) 先例技巧的简述--先例的接纳与规避 | 第176-178页 |
第六章 判例制度下的法律推理 | 第178-185页 |
一、 判例主义的法律观 | 第179-181页 |
(一) 判例推理的逻辑前提--规则或原则的获得 | 第179页 |
(二) 法律的确定性(legal certainty)问题 | 第179-181页 |
二、 判例主义的推理模式 | 第181-185页 |
(一) 判例推理的基本理念 | 第181-182页 |
(二) 判例推理类型分析 | 第182-183页 |
(三) 判例推理的价值选择 | 第183-185页 |
第七章 判例报告制度 | 第185-189页 |
一、 判例报告(law report)的内容 | 第185-187页 |
(一) 判例报告的公布 | 第186页 |
(二) 判例报告的格式 | 第186-187页 |
二、 判例报告的功能 | 第187-189页 |
结语 未来是梦? | 第189-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207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207-208页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208-212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212页 |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218-219页 |
后记 | 第219-2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