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空”研究--一种古老音乐体裁的历史变迁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恰空”简介 | 第11-13页 |
第二章 代表作品分析 | 第13-91页 |
(一) 巴罗克时期的“恰空”代表作品 | 第13-55页 |
1、 菲舍尔《恰空》 | 第14-17页 |
2、 巴赫《d 小调恰空》 | 第17-30页 |
3、 维塔利《g 小调恰空》 | 第30-43页 |
4、 亨德尔《G 大调恰空舞曲》 | 第43-55页 |
(二) 维也纳古典乐派和浪漫主义时期恰空代表作品 | 第55-83页 |
1、 贝多芬《c 小调主题及三十二首变奏曲》 | 第56-77页 |
2、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末乐章 | 第77-83页 |
(三) 二十世纪音乐时期恰空代表作品 | 第83-91页 |
1、 肖斯塔科维奇《e 小调钢琴三重奏》第三乐章 | 第84-86页 |
2、 索菲亚·古巴杜丽娜钢琴曲《恰空》 | 第86-91页 |
第三章 恰空与帕萨卡利亚的异同 | 第91-93页 |
(一) 运用于二者中的“固定低音”性质不同 | 第91页 |
(二) 恰空与帕萨卡利亚的形态不同 | 第91页 |
(三) 主题与旋律的区分 | 第91-92页 |
(四) 恰空比帕萨卡利亚更具有变奏曲的特征 | 第92-93页 |
第四章 “恰空”的历史变革与发展 | 第93-97页 |
(一) 主题的呈示 | 第93-95页 |
1、 调式与调性 | 第93页 |
2、 和声特点 | 第93-94页 |
3、 旋律与节奏 | 第94页 |
4、 规模 | 第94页 |
5、 结构 | 第94页 |
6、 节拍 | 第94页 |
7、 速度 | 第94-95页 |
(二) 主题发展 | 第95-96页 |
1、 调式调性 | 第95页 |
2、 和声 | 第95页 |
3、 规模、节拍及速度 | 第95-96页 |
4、 变奏方式 | 第96页 |
(三) 整体结构 | 第96-97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