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甘草次酸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 | 第12-23页 |
1 试验材料 | 第12页 |
1.1 试验仪器 | 第12页 |
1.2 试验药品 | 第12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12-22页 |
2.1 甘草次酸 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 | 第12-13页 |
2.2 甘草次酸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3-16页 |
2.3 处方与工艺单因素考察 | 第16-19页 |
2.4 处方优化 | 第19-21页 |
2.5 最佳处方工艺 | 第21页 |
2.6 最佳工艺验证 | 第21-22页 |
3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部分 甘草次酸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的质量评价 | 第23-27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1.1 试验仪器 | 第23页 |
1.2 试验药品 | 第23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23-26页 |
2.1 外观形态 | 第23-24页 |
2.2 粒径、Zeta电位 | 第24页 |
2.3 载药量及包封率 | 第24-25页 |
2.4 稳定性 | 第25-26页 |
3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部分 甘草次酸类脂囊泡的制备 | 第27-41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1.1 试验仪器 | 第27页 |
1.2 试验药品 | 第27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27-40页 |
2.1 甘草次酸类脂囊泡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 甘草次酸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8-31页 |
2.3 甘草次酸类脂囊泡包封率的测定 | 第31-32页 |
2.4 单因素试验 | 第32-36页 |
2.5 处方工艺优化 | 第36-40页 |
2.6 验证工艺 | 第40页 |
3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部分 甘草次酸类脂囊泡的质量评价 | 第41-44页 |
1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1.1 试验仪器 | 第41页 |
1.2 试验药品 | 第41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41-43页 |
2.1 外观形态 | 第41-42页 |
2.2 粒径、电位测定 | 第42页 |
2.3 包封率 | 第42页 |
2.4 稳定性 | 第42-43页 |
3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部分 囊泡包裹的甘草次酸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 | 第44-48页 |
1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1.1 试验仪器 | 第44页 |
1.2 试验药品 | 第44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44-48页 |
2.1 类脂囊泡包裹的纳米粒的制备 | 第44-45页 |
2.2 包封率与载药量 | 第45页 |
2.3 单因素考察 | 第45-47页 |
2.4 工艺验证 | 第47-48页 |
第六部分 囊泡包裹的甘草次酸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的质量评价 | 第48-52页 |
1 试验材料 | 第48页 |
1.1 试验仪器 | 第48页 |
1.2 试验药品 | 第48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48-50页 |
2.1 外观形态 | 第48-49页 |
2.2 粒径及Zeta电位 | 第49-50页 |
2.3 体外释放度 | 第50页 |
3 小结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58页 |
附录1 甘草次酸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实物图与透射电镜图 | 第57页 |
附录2 甘草次酸类脂囊泡实物图 | 第57页 |
附录3 透析法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GA-Ni包封率 | 第57页 |
附录4 体外释放度 | 第57-58页 |
文献综述 | 第58-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