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本文研究方案 | 第11-12页 |
1.2.1 本文的研究目标以及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2.2 本文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2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2-20页 |
2.1 强势品牌相关理论 | 第12-13页 |
2.1.1 强势品牌的内涵 | 第12页 |
2.1.2 强势品牌的特点 | 第12页 |
2.1.3 强势品牌创建的理论 | 第12-13页 |
2.2 服务品牌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2.2.1 服务品牌与产品品牌的差异 | 第13-14页 |
2.2.2 基于消费者视角的服务品牌创建和管理的理论 | 第14页 |
2.2.3 基于企业内部视角的服务品牌创建和管理的理论 | 第14-15页 |
2.2.4 服务品牌模型构建的理论 | 第15-17页 |
2.2.5 服务品牌研究评述 | 第17-18页 |
2.3 快递行业品牌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3 中国民营快递企业发展及品牌塑造现状 | 第20-29页 |
3.1 中国快递业发展历程 | 第20-22页 |
3.1.1 初步发展阶段(1979-1992) | 第20页 |
3.1.2 成长及竞争阶段(1993-2005) | 第20-21页 |
3.1.3 发展成熟阶段(2006至今) | 第21-22页 |
3.2 中国民营快递业发展现状 | 第22-26页 |
3.2.1 民营快递业市场份额日趋扩大 | 第22-23页 |
3.2.2 快递业竞争程度更加激烈 | 第23-24页 |
3.2.3 与电商的联动发展机制尚未完善 | 第24页 |
3.2.4 竞争手段仍以“价格战”为主导 | 第24-25页 |
3.2.5 诚信度缺失成为发展难题 | 第25页 |
3.2.6 与外资快递企业相比差距较大 | 第25-26页 |
3.3 中国民营快递企业创建强势品牌的必要性 | 第26-29页 |
3.3.1 民营快递企业品牌创建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3.3.2 民营快递企业创建强势品牌的意义 | 第27-29页 |
4 国内快递企业创建强势品牌分析—以顺丰为例 | 第29-36页 |
4.1 顺丰速运简介 | 第29-30页 |
4.2 顺丰速运与其他主要民营快递企业的比较 | 第30-32页 |
4.2.1 顺丰速运的服务质量更高、服务范围更广 | 第31页 |
4.2.2 顺丰速运有较好的品牌形象 | 第31-32页 |
4.2.3 顺丰品牌有较强的溢价能力 | 第32页 |
4.2.4 顺丰品牌有较强的延伸能力 | 第32页 |
4.3 顺丰速运创建强势品牌之路 | 第32-36页 |
4.3.1 明确品牌定位 | 第32-33页 |
4.3.2 品牌推广—.碑效应 | 第33页 |
4.3.3 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品牌形象 | 第33-34页 |
4.3.4 加强员工管理 | 第34-35页 |
4.3.5 多元化产业布局、打造快递产业链 | 第35页 |
4.3.6 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 | 第35-36页 |
5 国际知名快递企业品牌塑造经验—以UPS、FedEx为例 | 第36-45页 |
5.1 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PS)品牌塑造历程 | 第36-40页 |
5.1.1 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PS)发展历程 | 第36页 |
5.1.2 联合运送包裹服务公司(UPS)品牌塑造经验 | 第36-40页 |
5.2 联邦快递(FedEx)品牌塑造历程 | 第40-45页 |
5.2.1 联邦快递(FedEx)发展历程 | 第40-41页 |
5.2.2 联邦快递(FedEx)品牌塑造经验 | 第41-45页 |
6 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创建强势品牌的对策建议 | 第45-50页 |
6.1 进行战略性品牌分析 | 第45页 |
6.2 明确品牌定位、提出品牌价值主张 | 第45-46页 |
6.3 做好品牌内化 | 第46-47页 |
6.3.1 加强员工培训与管理 | 第46页 |
6.3.2 建立全方位的员工激励计划 | 第46-47页 |
6.3.3 加强人文关怀、增强员工企业归属感 | 第47页 |
6.3.4 畅通员工晋升渠道 | 第47页 |
6.4 构建完善的品牌推广体系 | 第47-48页 |
6.4.1 品牌要素设计 | 第47-48页 |
6.4.2 品牌营销策略 | 第48页 |
6.5 提升服务质量、创造品牌体验 | 第48-49页 |
6.5.1 转变经营模式 | 第48页 |
6.5.2 提升递送速度、降低申诉率 | 第48-49页 |
6.5.3 改善员工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满意度 | 第49页 |
6.5.4 完善售后服务体系 | 第49页 |
6.6 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 | 第49-50页 |
7 结论与启示 | 第50-51页 |
7.1 基本结论 | 第50页 |
7.2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 第50页 |
7.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