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7页 |
1.1.1 中国对轨道交通的需求 | 第12-13页 |
1.1.2 车轮的发展 | 第13-15页 |
1.1.3 组合材料车轮的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22页 |
第2章 车轮结构与材料 | 第22-29页 |
2.1 车轮结构 | 第22-25页 |
2.1.1 轮芯的结构设计 | 第22-23页 |
2.1.2 扣环的结构设计 | 第23-24页 |
2.1.3 轮辋的结构设计 | 第24-25页 |
2.2 车轮各零件的材料 | 第25-27页 |
2.2.1 轮芯材料 | 第25-26页 |
2.2.2 扣环材料 | 第26-27页 |
2.2.3 轮辋材料 | 第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过盈量的确定 | 第29-44页 |
3.1 过盈量计算载荷确定 | 第30-32页 |
3.2 根据GB/T 5371标准计算过盈量 | 第32-36页 |
3.2.1 最小有效过盈量计算 | 第32-34页 |
3.2.2 最大有效过盈量计算 | 第34-36页 |
3.3 通过有限元方法确定过盈量范围 | 第36-43页 |
3.3.1 有限元模型 | 第36-37页 |
3.3.2 过盈量范围的确定 | 第37-40页 |
3.3.3 组合材料车轮装配预应力分析 | 第40-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组合材料车轮强度分析 | 第44-66页 |
4.1 强度评估计算载荷的确定 | 第44-46页 |
4.1.1 超常载荷工况下的计算载荷 | 第44-45页 |
4.1.2 正常运行工况下的计算载荷 | 第45-46页 |
4.2 组合材料车轮的静强度分析 | 第46-53页 |
4.2.1 静强度评定方法 | 第46-47页 |
4.2.2 超常载荷工况下组合材料车轮应力分布 | 第47-48页 |
4.2.3 正常运行载荷工况下组合材料车轮应力分布 | 第48-52页 |
4.2.4 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4.3 组合材料车轮的疲劳强度分析 | 第53-64页 |
4.3.1 车轮疲劳强度考核位置 | 第53-56页 |
4.3.2 多向应力转化为单向应力的工程方法 | 第56-58页 |
4.3.3 轮辋区域的疲劳强度评估 | 第58-60页 |
4.3.4 轮芯区域的疲劳强度评估 | 第60-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轮轴微动疲劳分析 | 第66-76页 |
5.1 微动的定义及分类 | 第66-67页 |
5.2 微动疲劳的分析方法 | 第67-69页 |
5.2.1 综合参量法 | 第67-68页 |
5.2.2 临界平面法 | 第68-69页 |
5.3 基于SWT参数的微动疲劳分析程序的实现 | 第69-71页 |
5.3.1 程序总体实现过程 | 第69-70页 |
5.3.2 SWT参数的计算方法 | 第70-71页 |
5.4 配合表面微动疲劳分析 | 第71-75页 |
5.4.1 有限元网格细化 | 第71-72页 |
5.4.2 基于SWT参数的微动疲劳分析 | 第72-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