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自杀的可罚性探析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参与自杀行为的界定 | 第11-19页 |
(一) 参与自杀行为的概念 | 第11-13页 |
1. 行为对象 | 第11-12页 |
2. 主观故意 | 第12页 |
3. 客观表现 | 第12-13页 |
(二) 参与自杀行为的分类 | 第13-15页 |
1. 教唆自杀行为 | 第13-14页 |
2. 帮助自杀行为 | 第14-15页 |
(三) 参与自杀与自杀相关行为的区分 | 第15-19页 |
1. 参与自杀与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 | 第15-17页 |
2. 参与自杀与受嘱托杀人 | 第17-19页 |
二、参与自杀行为的法律评价 | 第19-22页 |
(一) 自杀行为的法律评价 | 第19-20页 |
(二) 参与自杀行为的可罚性 | 第20-22页 |
三、参与自杀行为的入罪途径争议 | 第22-25页 |
(一) 直接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 第22页 |
(二) 间接正犯理论 | 第22-23页 |
(三) 类推理论 | 第23页 |
(四) 不作为犯罪理论 | 第23-24页 |
(五) 共犯理论 | 第24-25页 |
四、我国现行立法模式下的入罪途径 | 第25-30页 |
(一) 我国共犯立法模式 | 第25-26页 |
(二) 参与共犯理论入罪途径 | 第26-30页 |
1. 自杀与自杀参与行为是共同犯罪 | 第26-27页 |
2. 共犯的本质 | 第27-28页 |
3. 自杀参与行为的处罚根据 | 第28-30页 |
结论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谢辞 | 第33-3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