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4.1 数据来源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页 |
2.2 国内外应急管理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2.3 国内外管理体系概述 | 第16-20页 |
2.3.1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概述 | 第16-18页 |
2.3.2 美国应急管理体系概述 | 第18-19页 |
2.3.3 新加坡登革热应急管理概述 | 第19-20页 |
2.4 登革热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20-24页 |
第三章 文献可视化分析 | 第24-30页 |
3.1 应急管理文献可视化分析 | 第24-26页 |
3.1.1 论文发表时间 | 第24页 |
3.1.2 主要刊物与研究机构 | 第24-25页 |
3.1.3 主要研究方向与热点 | 第25-26页 |
3.2 登革热文献可视化分析 | 第26-29页 |
3.2.1 论文发表时间 | 第26-27页 |
3.2.2 主要刊物与研究机构 | 第27-28页 |
3.2.3 主要研究方向与热点 | 第28-29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29-30页 |
3.3.1 研究起步较晚 | 第29页 |
3.3.2 研究层次不深 | 第29页 |
3.3.3 应用成果欠缺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广州市荔湾区2012——2015年登革热疫情分析 | 第30-52页 |
4.1 背景概况 | 第30-31页 |
4.2 疫情概况 | 第31-49页 |
4.2.1 时间分布特征 | 第32-40页 |
4.2.2 人群分布特征 | 第40-45页 |
4.2.3 空间分布特征 | 第45-4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2页 |
4.3.1 疫情负偏锋,7月上旬至8月中旬高发 | 第49页 |
4.3.2 家务及待业、离退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高发 | 第49-50页 |
4.3.3 人口密集的老旧城区高发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广州市荔湾区登革热卫生应急管理分析 | 第52-57页 |
5.1 防控应急管理框架 | 第52-54页 |
5.1.1 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 第53页 |
5.1.2 基层街道和卫生服务中心 | 第53页 |
5.1.3 区内各级医疗机构 | 第53-54页 |
5.2 登革热疫情案例分析 | 第54-55页 |
5.2.1 事件背景 | 第54页 |
5.2.2 疫情防控 | 第54-55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55-57页 |
5.3.1 工作流程复杂 | 第55-56页 |
5.3.2 日常监测不足 | 第56页 |
5.3.3 信息管理落后 | 第56页 |
5.3.4 法律法规欠缺 | 第56-57页 |
第六章 广州市荔湾区登革热防控存在问题及改进对策 | 第57-62页 |
6.1 广州市荔湾区登革热防控存在问题 | 第57-58页 |
6.1.1 预警机制缺乏 | 第57页 |
6.1.2 工作流程复杂 | 第57页 |
6.1.3 宣传教育不足 | 第57-58页 |
6.1.4 法律法规欠缺 | 第58页 |
6.1.5 科研应用缺乏 | 第58页 |
6.2 登革热应急管理完善建议 | 第58-60页 |
6.2.1 完善预警机制 | 第58-59页 |
6.2.2 简化工作流程 | 第59页 |
6.2.3 加强宣教力度 | 第59页 |
6.2.4 加强立法支持 | 第59-60页 |
6.2.5 加强信息管理 | 第60页 |
6.2.6 动员社会力量 | 第60页 |
6.3 登革热应急管管理框架改进建议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