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莫言的文学之路和文学观念释义 | 第7-8页 |
二、国内莫言文学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一)叙事层面研究 | 第8-9页 |
(二)民间层面研究 | 第9-10页 |
(三)人物形象层面 | 第10页 |
(四)语言层面研究 | 第10-11页 |
(五)与中外文学关系层面研究 | 第11页 |
(六)自由、生命意识及其艺术风格层面研究 | 第11-12页 |
三、选题意义及价值 | 第12-13页 |
第一章:莫言文学观念的内涵 | 第13-36页 |
第一节:纯粹的乡土写作观 | 第13-17页 |
一、高密东北乡的农民作家 | 第13-15页 |
二、回归传统的乡村叙事 | 第15-17页 |
第二节:大破大立的民间历史观 | 第17-21页 |
一、对正史的解构 | 第17-19页 |
二、建构民间历史 | 第19-21页 |
第三节:畅快淋漓的顽童式写作观 | 第21-26页 |
一、天马行空的想象 | 第21-23页 |
二、语言的自由化、个性化 | 第23-25页 |
三、以表象链接的儿童似的艺术感觉 | 第25-26页 |
第四节:任情任性的抵抗式写作观 | 第26-31页 |
一、对自我的抵抗 | 第26-28页 |
二、对主流审美风格的挑战 | 第28-29页 |
三、对主流创作趋向的对抗 | 第29-31页 |
第五节:文学创作中的批判精神 | 第31-36页 |
一、对历史“反人性”的批判 | 第31-33页 |
二、对“种的退化”的批判 | 第33-34页 |
三、对极端化欲望的批判 | 第34-36页 |
第二章:莫言文学观念形成的缘由 | 第36-48页 |
第一节:饥饿孤独的童年体验与其独特的文学感知 | 第36-40页 |
一、刻骨铭心的饥饿体验与其生命的危机描写 | 第37-38页 |
二、孤独的童年与其感知描写 | 第38-40页 |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影响 | 第40-44页 |
一、齐鲁大地的历史文化底蕴 | 第40-41页 |
二、齐文化的熏陶和蒲松龄的精神引导 | 第41-43页 |
三、古典说书人传统的熏陶 | 第43-44页 |
第三节: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思潮和先进作家的影响 | 第44-48页 |
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启发 | 第44-46页 |
二、福克纳与马尔克斯的双重作用 | 第46-48页 |
第三章:个性化文学观念引导下莫言文学创作的价值展现 | 第48-57页 |
第一节 莫言小说的文体价值:奇幻多变的文体范式 | 第48-52页 |
一、莫言小说叙事方式的自由 | 第48-50页 |
二、奇幻的文学想象 | 第50-51页 |
三、开放自由的故事结构 | 第51-52页 |
第二节 文学审美价值的拓展:审丑风格在当代文坛的确立 | 第52-54页 |
一、莫言对传统文学中美丑结构的价值拓展 | 第52页 |
二、莫言文学创作中“丑”的美学意义 | 第52-54页 |
第三节 文学观念的丰富与文学结构的改善 | 第54-57页 |
一、莫言创作对世纪之交文学价值观念的整合 | 第54页 |
二、构建了作者、创作对象与阅读主体之间的合理关系 | 第54-55页 |
三、推动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和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