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船舶工程论文--船舶机械论文--船舶动力装置论文--内燃机动力装置论文--柴油机论文

燃烧室结构和进气条件对船用柴油机燃烧和排放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字母注释表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9页
    1.1 引言第14页
    1.2 能源危机与环境保护第14-15页
    1.3 柴油机排放法规及其控制措施第15-18页
    1.4 柴油机新型燃烧方式第18-20页
    1.5 柴油机燃烧室结构的影响与研究第20-22页
        1.5.1 柴油机燃烧室结构对流动、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第20页
        1.5.2 燃烧室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22页
    1.6 进气条件对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第22-27页
        1.6.1 进气增压在柴油机上的应用与发展第22-24页
        1.6.2 EGR在柴油机上的应用与研究第24-26页
        1.6.3 柴油机可变气门技术的研究进展第26-27页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第27-29页
第二章 CONVERGE输运方程及计算模型第29-44页
    2.1 控制方程第29-33页
        2.1.1 质量和动量输运方程第29-30页
        2.1.2 能量输运方程第30-31页
        2.1.3 组分输运方程第31页
        2.1.4 被动量输运方程第31-32页
        2.1.5 湍流输运方程第32-33页
    2.2 喷雾破碎模型第33-37页
        2.2.1 KH破碎模型第33-35页
        2.2.2 RT破碎模型第35-36页
        2.2.3 KH-RT破碎模型第36-37页
    2.3 燃烧模型第37-40页
        2.3.1 修正的Shell自着火模型第37-39页
        2.3.2 特征时间模型(CTC)第39-40页
        2.3.3 Shell+CTC燃烧模型第40页
    2.4 排放模型第40-44页
        2.4.1 碳烟生成和氧化模型(Hiroyasu-NSC模型)第40-42页
        2.4.2 NO_x生成模型第42-44页
第三章 燃烧室结构和进气增压对船用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第44-62页
    3.1 仿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第44-48页
        3.1.1 发动机的主要技术参数第44-45页
        3.1.2 燃烧室结构及参数定义第45-46页
        3.1.3 三维计算网格及计算模型的选取第46-47页
        3.1.4 计算模型的合理性验证第47-48页
    3.2 燃烧室结构对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第48-53页
        3.2.1 燃烧室结构对缸内燃烧压力的影响第48页
        3.2.2 燃烧室结构对滞燃期、燃烧持续期、CA50和放热率的影响第48-50页
        3.2.3 不同燃烧室结构下的喷雾速度场第50-51页
        3.2.4 燃烧室结构对当量比分布的影响第51页
        3.2.5 燃烧室结构对NO_x和soot排放的影响第51-53页
    3.3 进气增压对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第53-60页
        3.3.1 进气增压对缸内燃烧压力的影响第53-55页
        3.3.2 进气增压对缸内燃烧温度的影响第55-56页
        3.3.3. 进气增压对缸内当量比的影响第56-57页
        3.3.4 进气增压对NO_x排放及浓度分布的影响第57-58页
        3.3.5 进气增压对soot排放及浓度分布的影响第58-60页
    3.4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四章 EGR和进气门晚关对船用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第62-71页
    4.1 EGR率和进气门晚关正时的选取第62页
    4.2 EGR和IVCT对缸内的影响第62-63页
    4.3 EGR和IVCT对缸内最高燃烧温度的影响第63-66页
    4.4 EGR和IVCT对缸内当量比分布的影响第66-67页
    4.5 EGR和IVCT对排放的影响第67-69页
        4.5.1 EGR和IVCT对NO_x排放的影响第67-68页
        4.5.2 EGR和IVCT对soot排放的影响第68-69页
        4.5.3 增压后EGR和IVCT对性能和排放的综合影响第69页
    4.6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第71-73页
    5.1 全文工作总结第71-72页
    5.2 未来工作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1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1-82页
致谢第82-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次喷射下高压共轨系统压力波动对喷油特性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T形管内有机工质气液两相流相分离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