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3-17页 |
1 术后疼痛简介 | 第13页 |
2 高乌甲素简介 | 第13-14页 |
3 凝胶贴膏简介 | 第14-17页 |
3.1 经皮给药系统 | 第14-15页 |
3.2 凝胶贴膏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高乌甲素凝胶贴膏的制备工艺及流变学研究 | 第17-23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18页 |
1.1 药品与试剂 | 第18页 |
1.2 仪器 | 第18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18-21页 |
2.1 基质组成的选择 | 第18-19页 |
2.2 空白凝胶贴膏的制备 | 第19页 |
2.3 利用流变学参数进行填充剂的种类和含量筛选 | 第19-21页 |
3 讨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高乌甲素凝胶贴膏体外经皮渗透性研究 | 第23-41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23-24页 |
1.1 药品与试剂 | 第23-24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1.3 动物来源 | 第24页 |
2 高乌甲素凝胶贴膏体外透皮实验方法学的建立与确证 | 第24-28页 |
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24-25页 |
2.2 色谱条件 | 第25页 |
2.3 贮备液的配制 | 第25页 |
2.4 系统适应性实验 | 第25-26页 |
2.5 方法学验证 | 第26-28页 |
3 体外透皮实验 | 第28-38页 |
3.1 透皮接受液的制备 | 第28-29页 |
3.2 离体皮肤的制备 | 第29页 |
3.3 体外透皮实验 | 第29-30页 |
3.4 高乌甲素凝胶贴膏填充剂的筛选 | 第30-31页 |
3.5 高乌甲素凝胶贴膏药物加入量的筛选 | 第31-32页 |
3.6 高乌甲素凝胶贴膏促透剂含量的筛选 | 第32-34页 |
3.7 高乌甲素凝胶贴膏厚度的筛选 | 第34-35页 |
3.8 高乌甲素凝胶贴膏的制备 | 第35-36页 |
3.9 供试药高乌甲素凝胶贴膏与对照药高乌甲素贴片的透皮比较 | 第36-38页 |
4 讨论 | 第38-41页 |
第四章 高乌甲素凝胶贴膏质量标准研究 | 第41-59页 |
1 试药与仪器 | 第41-42页 |
1.1 药品与试剂 | 第41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41-42页 |
2 性状 | 第42页 |
2.1 性状 | 第42页 |
2.2 外观及肤感评价 | 第42页 |
3 检查 | 第42-46页 |
3.1 pH值 | 第42-43页 |
3.2 重量差异 | 第43页 |
3.3 含膏量检查 | 第43页 |
3.4 赋型性检查 | 第43-44页 |
3.5 黏附性检查 | 第44页 |
3.6 剥离强度测定 | 第44-45页 |
3.7 黏着力的测定 | 第45页 |
3.8 含量均匀度检查 | 第45-46页 |
4 有关物质测定 | 第46-49页 |
4.1 破坏性试验 | 第46-48页 |
4.2 杂质检查 | 第48-49页 |
5 含量测定 | 第49-53页 |
5.1 色谱条件 | 第49页 |
5.2 溶液制备 | 第49页 |
5.3 专属性实验 | 第49-50页 |
5.4 标准曲线制备 | 第50-51页 |
5.5 检测限与定量限 | 第51页 |
5.6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51-52页 |
5.7 精密度试验 | 第52页 |
5.8 稳定性试验 | 第52-53页 |
5.9 含量测定 | 第53页 |
6 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 | 第53-55页 |
6.1 体外释放介质的选择 | 第53-54页 |
6.2 50%乙醇中体外释放度的测定 | 第54-55页 |
7 高乌甲素凝胶贴膏初步稳定性考察 | 第55-56页 |
7.1 影响因素试验 | 第55-56页 |
8 讨论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发表论文 | 第65-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