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16页 |
1.1.1 迷失于快速城市化下的建筑传统 | 第11-12页 |
1.1.2 消费文化影响下的符号乱象 | 第12-15页 |
1.1.3 文化创造力突显的新时代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课题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框架 | 第23-2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第二章 传统文化转译的基本问题 | 第27-40页 |
2.1 传统与建筑 | 第27-32页 |
2.1.1“传统”概念的产生 | 第27-28页 |
2.1.2 建筑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 第28-30页 |
2.1.3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 | 第30-32页 |
2.2 传统与现代 | 第32-39页 |
2.2.1 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 | 第32-34页 |
2.2.2 继承传统的角度 | 第34-35页 |
2.2.3 影响传统向现代转换的相关因素 | 第35-3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百年探索思辨 | 第40-59页 |
3.1 中国传统与现代的相遇 | 第40-42页 |
3.1.1 文化之间的碰撞 | 第40-41页 |
3.1.2 两种不同的初衷 | 第41页 |
3.1.3 最初的中西交融 | 第41-42页 |
3.2“民族形式”的定型与发展(20 世纪初——20 世纪80年代) .. 323.2.1 西方建筑师的探索启示 | 第42-51页 |
3.2.2“民族形式”的定型 | 第44-47页 |
3.2.3“民族形式”的延续 | 第47-48页 |
3.2.4“十大建筑”的新思路 | 第48-51页 |
3.3 多种流向的表达探索与反思(20 世纪80年代以后) | 第51-58页 |
3.3.1 多种流向的表达探索 | 第51-57页 |
3.3.2 反思和启示 | 第57-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基于符号学的传统转译表达认知 | 第59-70页 |
4.1 建筑:有意义的符号 | 第59-65页 |
4.1.1 关于符号 | 第59-61页 |
4.1.2 作为符号的建筑 | 第61-62页 |
4.1.3 建筑符号的物质限定性 | 第62-63页 |
4.1.4 建筑符号的艺术性 | 第63-65页 |
4.2 建筑意义的传达 | 第65-69页 |
4.2.1 意义对于建筑符号的重要性 | 第65-66页 |
4.2.2 传递审美信息的建筑符号 | 第66页 |
4.2.3 建筑符号语义传达的模糊性特征 | 第66-67页 |
4.2.4 建筑符号的语义传达过程 | 第67-6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传统转译信息的表达与解读 | 第70-102页 |
5.1 传统转译的结构组织 | 第70-72页 |
5.1.1 传统造型元素——“转译”的原型(信息源) | 第70页 |
5.1.2 设计师——“转译”信息整合再造主体 | 第70-71页 |
5.1.3 设计形态——“转译”信息的物质承载主体 | 第71页 |
5.1.4 欣赏者——“转译”信息的解读主体 | 第71-72页 |
5.2 传统转译的信息原型 | 第72-81页 |
5.2.1 从传统文化到建筑符号的转化逻辑 | 第72-74页 |
5.2.2 传统转译的两种基因演变 | 第74-78页 |
5.2.3 传统文化外延层次原型 | 第78-80页 |
5.2.4 传统文化内涵层次原型 | 第80-81页 |
5.3 主体表达:传统转译信息的表达 | 第81-92页 |
5.3.1 材料 | 第81-87页 |
5.3.2 色彩 | 第87-90页 |
5.3.3 结构 | 第90-91页 |
5.3.4 装饰 | 第91-92页 |
5.4 客体认知:传统转译信息的认知 | 第92-101页 |
5.4.1 空间氛围的感知 | 第93-95页 |
5.4.2 空间意象的推理 | 第95-96页 |
5.4.3 空间象征的联想 | 第96-97页 |
5.4.4 时间和运动 | 第97-98页 |
5.4.5 象征思维和意象思维 | 第98-10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六章 空间形态创作中传统“形”的转译 | 第102-129页 |
6.1 传统文化转译原型的整合 | 第102-106页 |
6.1.1 转译原型的整合 | 第102-103页 |
6.1.2 原型整合的原则 | 第103-106页 |
6.2 传统形式再生手法 | 第106-125页 |
6.2.1 母题重复 | 第107-110页 |
6.2.2 逻辑同构 | 第110-115页 |
6.2.3 形式抽象 | 第115-121页 |
6.2.4 符号引用 | 第121-123页 |
6.2.5 概念隐喻 | 第123-125页 |
6.3 传统文化形式转译的原则 | 第125-128页 |
6.3.1 适应性原则 | 第126页 |
6.3.2 艺术性原则 | 第126-127页 |
6.3.3 创新性原则 | 第127-12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七章 空间形态创作中传统“意”的转译 | 第129-158页 |
7.1“意”从何来 | 第129-136页 |
7.1.1“虚”“实”相生的整体思维方式 | 第129-131页 |
7.1.2 动态认知下的空间叙事传统 | 第131-136页 |
7.2 虚实相生下的空间“留白”转译 | 第136-139页 |
7.2.1“留白”与空间意境的生成逻辑 | 第136页 |
7.2.2 空间体验的“留白” | 第136-137页 |
7.2.3 空间界面的“留白” | 第137-138页 |
7.2.4 空间功能的“留白” | 第138-139页 |
7.3 以动态认知为基础的空间叙事转译 | 第139-156页 |
7.3.1 以“轴”为序列的秩序空间叙事转译 | 第139-142页 |
7.3.2 以“院”为限定的内向空间叙事转译 | 第142-147页 |
7.3.3 以“径”为线索的线性空间叙事转译 | 第147-150页 |
7.3.4 以“观”为基点的网状空间叙事转译 | 第150-153页 |
7.3.5 以“墙”为介质的渗透式空间叙事转译 | 第153-154页 |
7.3.6 以“题”为睛的诗意空间叙事转译 | 第154-156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56-158页 |
第八章 研究总结 | 第158-161页 |
8.1 研究主要结论 | 第158-160页 |
8.2 本文创新点 | 第160-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9页 |
附录 | 第169-17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77-178页 |
致谢 | 第178-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