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选题的机缘与三年的思量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的两个层面 | 第10-11页 |
三、研究视角和基本思路 | 第11-13页 |
(一) 为什么不选英美法系为参照对象 | 第11-12页 |
(二) 为什么选定德、日两国为参照对象 | 第12-13页 |
四、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德、日两国行政法与宪法关系的传统定位 | 第14-23页 |
一、德国行政法与宪法关系的历史沿革与特征归结 | 第14-17页 |
(一) 行政法与宪法关系在德国的历史沿革 | 第14-15页 |
1. 战前阶段 | 第14-15页 |
2. 战后阶段 | 第15页 |
(二) 从学术视角对德国行政法与宪法关系特征的归结与补充 | 第15-17页 |
1. 学术权威对二法关系理论与实践的贡献异常突出 | 第15-16页 |
2. 二法关系的革新源自法治理念的转变 | 第16-17页 |
二、日本行政法与宪法关系的历史沿革与特征归结 | 第17-19页 |
(一) 行政法与宪法关系在日本的历史沿革 | 第17-18页 |
1. 战前阶段 | 第17-18页 |
2. 战后阶段 | 第18页 |
(二) 从学术视角对日本行政法与宪法关系特征的归结与补充 | 第18-19页 |
1. 于基本特性之上认识二法关系 | 第18-19页 |
2. 于相对地位之上认识二法关系 | 第19页 |
3. 于实践意义之上认识二法关系 | 第19页 |
三、德、日行政法与宪法关系发展的规律及对中国的启示 | 第19-23页 |
(一) 德国对日本行政法、宪法的影响力 | 第20页 |
(二) 中国对日、德行政法、宪法的借鉴与学习 | 第20-22页 |
(三) 德日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中国对行政法与宪法关系的诠释与解读 | 第23-34页 |
一、中国行政法与宪法关系的发展进路 | 第23-26页 |
(一) 旧宪行关系阶段(清末民初——文革) | 第23-26页 |
1. 中国二法的产生皆归功于西学东渐 | 第23页 |
2. 内忧外患决定了中国二法产生的不纯正性 | 第23-24页 |
3. 性质决定了二法的命运 | 第24页 |
4. 国情决定了二法的兴亡 | 第24-26页 |
(二) 新宪行关系阶段(1978年——至今) | 第26页 |
二、行政法与宪法关系发展的中国特色与中国困境 | 第26-34页 |
(一) 宪法的"尊严"与行政法的"法格" | 第27-29页 |
1. 如何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 | 第27-28页 |
2. 对宪法"尊严"的误读、对行政法"法格"的贬低 | 第28-29页 |
3. 对宪法的误用 | 第29页 |
(二) "母法"的家长脾性与"子法"的未能独立 | 第29-31页 |
1. "子法"观的源起 | 第29-30页 |
2. "母子之说"的进一步发展 | 第30-31页 |
3. 对"子法"观的批判与超越 | 第31页 |
(三) 宪法的"赋权"与行政法的"限权" | 第31-34页 |
1. 行政诉权的"赋"与"限" | 第32-33页 |
2. 公民权利的"赋"与"限" | 第33-34页 |
第三章 行政法与宪法关系的基本原理 | 第34-42页 |
一、行政法与宪法的共性分析 | 第34-36页 |
(一) 行政法与宪法的调整领域部分重合 | 第34-35页 |
(二) 行政法与宪法的基本功能相互交叉 | 第35页 |
(三) 行政法、宪法都与政治息息相关 | 第35-36页 |
二、行政法与宪法的特殊性分析 | 第36-38页 |
(一) 行政法与宪法的调整范围不同 | 第36页 |
(二) 行政法与宪法的体系架构不同 | 第36-37页 |
(三) 行政法与宪法运作中的效力不同 | 第37页 |
(四) 行政法在具体原理的构成上依赖于跨学科的理论支持 | 第37-38页 |
三、行政法与宪法的辨证关系分析 | 第38-42页 |
(一) 行政法与宪法的积极关系 | 第39-40页 |
1. 宪法对行政法的积极影响 | 第39页 |
2. 行政法对宪法的积极回应 | 第39-40页 |
(二) 行政法与宪法的消极关系 | 第40-42页 |
1. 宪法对行政法的消极影响 | 第41页 |
2. 行政法对宪法的消极回应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我国新时期行政法自我意识的崛起 | 第42-46页 |
一、"分而不离、和谐互动"是二法关系的应有之义 | 第42-44页 |
(一) 宪法亦"动"与行政法亦"静" | 第42-43页 |
(二) 行政法应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行政法学应是一门独立的法学学科 | 第43-44页 |
(三) 行政法与宪法的"分而不离、和谐互动" | 第44页 |
二、中国行政法与宪法关系和谐发展的建设性探索 | 第44-46页 |
(一) 提高宪法可诉性和现实权威 | 第44-45页 |
(二) 建立健全违宪审查机制 | 第45页 |
(三) 确立共同的问题意识、加强学者间的合作交流 | 第45-46页 |
结语 辨证地看问题、发展地看关系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