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当代建筑形态特征的地域性表达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10-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3页
        1.1.1 文化背景——消费文化的蔓延和审美文化的变异第10-11页
        1.1.2 建筑现象——全球化和国际化的不断冲击第11-13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8页
        1.3.1 有关地域性的研究第14-17页
        1.3.2 有关建筑形态学的研究第17-18页
    1.4 研究范围及内容第18-19页
        1.4.1 研究范围第18-19页
        1.4.2 研究内容第19页
    1.5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6 研究框架第20-23页
        1.6.1 论文组织结构第20-22页
        1.6.2 论文框架第22-23页
    1.7 本章小结第23-24页
2 地域性与建筑形态的相关概念第24-37页
    2.1 地域性及相关概念的辨析第24-26页
        2.1.1 地域性的含义第24-25页
        2.1.2 地域性建筑的含义第25-26页
        2.1.3 地域性建筑创作第26页
    2.2 地域主义发展概况第26-29页
        2.2.1 区分:地域性与地域主义第26-27页
        2.2.2 广义的地域主义第27-28页
        2.2.3 批判的地域主义第28-29页
    2.3 建筑形态相关概念第29-32页
        2.3.1 区分:“建筑形态学”和建筑形态第29-30页
        2.3.2 建筑形态与“地域性”的关联第30-32页
    2.4 研究的理论依据第32-36页
        2.4.1 建筑类型学第32-33页
        2.4.2 建筑符号学第33-35页
        2.4.3 建筑现象学第35-36页
    2.5 本章小节第36-37页
3 国内地域性建筑的发展概况第37-51页
    3.1 当代地域性建筑思潮的探索历程第37-43页
        3.1.1 边缘性实践—响应“民族性”的形态设计第37-38页
        3.1.2 早期探求—乡土风格的延续第38-39页
        3.1.3 自醒到自觉—地域性建筑的多元化发展第39-43页
    3.2 国内当代地域性建筑设计实践探索第43-46页
        3.2.1 主要涉及的建筑类型第43-44页
        3.2.2 设计思想的主要倾向第44-46页
    3.3 理论与实践的不足第46-49页
        3.3.1 地域营建体系不健全第46-47页
        3.3.2 缺乏对地域文化的人文关怀第47-48页
        3.3.3 缺乏对气候及节能的关注第48-49页
    3.4 建筑地域性生成的影响因素第49-50页
        3.4.1 自然因素第49页
        3.4.2 人文因素第49-50页
        3.4.3 技术因素第50页
    3.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4 自然属性的地域性体现第51-85页
    4.1 适应地域性气候第51-63页
        4.1.1 适应地域气候的总体布局第52-54页
        4.1.2 注重微气候的形态设计第54-59页
        4.1.3 采用被动式的本体设计第59-63页
    4.2 整合地形地貌第63-70页
        4.2.1 自然融合地形肌理第63-65页
        4.2.2 有机契入场地地形第65-68页
        4.2.3 诠释地形结构第68-70页
    4.3 回应地域性的表皮材料第70-80页
        4.3.1 传统材料的现代演绎第71-73页
        4.3.2 现代材料的新途径第73-78页
        4.3.3 细部手法的巧妙运用第78-80页
    4.4 光线的运用与色彩的表达第80-84页
    4.5 本章小结第84-85页
5 历史文化的地域性传承第85-110页
    5.1 历史文化对建筑地域性表达的影响第85-87页
        5.1.1 传承地域民族文化第85-86页
        5.1.2 展现民俗精神内涵第86页
        5.1.3 满足社会心理需求第86-87页
    5.2 “建筑意”—传统文化的提炼与表达第87-96页
        5.2.1 “中和”现代建筑意第88-94页
        5.2.2 “虚静”现代建筑意第94-95页
        5.2.3 表现“阴阳思想”的现代建筑意第95-96页
    5.3 回归场所—历史文脉的传承第96-101页
        5.3.1 场所精神的生成与更新第96-100页
        5.3.2 场所精神的保持与延续第100-101页
    5.4 建筑语言的提取与运用第101-109页
        5.4.1 象征第102-105页
        5.4.2 抽象第105-107页
        5.4.3 表现第107-109页
    5.5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6 经济技术的地域性表达第110-134页
    6.1 影响建筑形态地域性的经济技术因素解析第110-111页
        6.1.1 社会经济对建筑地域性表达的影响第110页
        6.1.2 建筑技术对建筑地域性表达的影响第110-111页
    6.2 采用适宜的地域技术第111-118页
        6.2.1 低技策略的运用第112-114页
        6.2.2 传统技术的继承与创新第114-116页
        6.2.3 高新技术的地域性表达第116-118页
    6.3 建构的影响第118-124页
        6.3.1 从结构出发第118-119页
        6.3.2 从建造技术出发第119-121页
        6.3.3 建造的人工价值第121-124页
    6.4 当代科技观映射下建筑形态的地域性表达第124-133页
        6.4.1 当代科学技术手段的地域性应用第124-130页
        6.4.2 新科技拓展建筑形态的可能性第130-132页
        6.4.3 先锋建筑形态的地域性表达第132-133页
    6.5 本章小结第133-134页
7 设计实践——旅顺市神谷中医院规划与建筑设计第134-156页
    7.1 城市的文化背景第134-135页
    7.2 选址布局—建筑与地域环境的相互对话第135-140页
        7.2.1 选址及定位第135-137页
        7.2.2 总图布局第137-140页
    7.3 形态塑造—建筑地域性表达手法的应用第140-146页
        7.3.1 对自然环境的回应第140-142页
        7.3.2 与地域文化背景的契合第142-144页
        7.3.3 传统建筑材料地域性表达第144-146页
    7.4 空间营造—传统东方文化与当代地域精神的相互结合第146-148页
    7.5 设计过程第148-156页
        7.5.1 设计阶段及图纸目录第148-150页
        7.5.2 设计资料汇总第150-151页
        7.5.3 神谷中医单体建筑平面图第151-154页
        7.5.4 相关调研——黑龙江省中医院,齐齐哈尔中医院第154-156页
8 结语第156-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6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61-162页
致谢第162-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十年外语类CSSCI期刊看中国二语写作研究现状
下一篇:来华留学生汉语写作课程中隐喻能力培养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