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研究背景 | 第8-9页 |
2.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12-16页 |
1.研究框架 | 第12-15页 |
2.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6-23页 |
(一)相关概念 | 第16-21页 |
1.公共文化服务 | 第16-18页 |
2.多元主体供给 | 第18-21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1.公共产品理论 | 第21页 |
2.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3.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二、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主体供给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23-31页 |
(一)发展历史 | 第23-25页 |
1.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单一主体供给(1949—1977) | 第23-24页 |
2.转型时期:政府、市场合作供给(1978—2002) | 第24页 |
3.深化改革时期:政府、市场、社会合作供给(2002 至今) | 第24-25页 |
(二)现状 | 第25-31页 |
1.多元主体的基本构成 | 第25-26页 |
2.多元主体的供给规模 | 第26-28页 |
3.多元主体的供给范围 | 第28-29页 |
4.多元主体的供给结构 | 第29-31页 |
三、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主体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39页 |
(一)存在的问题 | 第31-35页 |
1.部分主体参与意识薄弱 | 第31页 |
2.部分主体参与的能力或动力不足 | 第31-34页 |
3.多元主体间合作意愿较弱 | 第34-35页 |
4.多元主体间权责利益边界模糊 | 第35页 |
(二)原因分析 | 第35-39页 |
1.多元供给主体参与合作的引导机制不健全 | 第35-37页 |
2.多元供给主体间协调管理机制不完善 | 第37页 |
3.多元供给主体的监管评估机制不完善 | 第37-38页 |
4.部分参与主体自身发展有待规范 | 第38-39页 |
四、国外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主体供给的经验借鉴 | 第39-45页 |
(一)国外经验 | 第39-42页 |
1.日本“政府主导”型多元主体供给 | 第39-40页 |
2.英国“公私共建”型多元主体供给 | 第40-41页 |
3.美国“市场主导”型多元主体供给 | 第41-42页 |
(二)国外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 第42-45页 |
1.完善制度建设 | 第42-43页 |
2.合理分散政府权力 | 第43页 |
3.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 | 第43-44页 |
4.坚持因地制宜 | 第44-45页 |
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主体供给的对策建议 | 第45-51页 |
(一)建立多元主体引导激励机制 | 第45-46页 |
1.营造参与氛围 | 第45页 |
2.强化制度建设 | 第45-46页 |
(二)明确多元主体权责利益 | 第46-47页 |
1.保证权责匹配 | 第46-47页 |
2.实现利益共享 | 第47页 |
(三)强化沟通表达机制 | 第47-48页 |
1.健全需求表达机制 | 第47-48页 |
2.畅通交流渠道 | 第48页 |
(四)引入多元主体供给的竞合机制 | 第48-49页 |
1.强化有效合作 | 第48-49页 |
2.引入竞争机制 | 第49页 |
(五)完善多元主体供给的监管评估机制 | 第49-51页 |
1.建立绩效评估体系 | 第49-50页 |
2.完善监督机制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