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国民经济管理论文--生产行业管理论文

集体声誉下虚假认证的形成及治理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TABLE OF CONTENTS第12-15页
图目录第15页
表目录第15-16页
1 绪论第16-35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6-19页
        1.1.1 选题背景第16-17页
        1.1.2 研究意义第17-19页
    1.2 相关文献综述第19-30页
        1.2.1 认证行为的相关研究第19-24页
        1.2.2 行业治理的相关研究第24-26页
        1.2.3 集体声誉的相关研究第26-29页
        1.2.4 相关文献的评述第29-30页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第30-35页
        1.3.1 研究内容第30-33页
        1.3.2 可能的创新点第33-35页
2 虚假认证的内涵及理论基础第35-50页
    2.1 认证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第35-44页
        2.1.1 认证体系的构成第35-37页
        2.1.2 认证的功能第37-40页
        2.1.3 认证的运行机制第40-44页
    2.2 虚假认证的概念界定第44-47页
        2.2.1 虚假认证的现有定义第44-45页
        2.2.2 信息质量视角下虚假认证的概念界定第45-46页
        2.2.3 信息质量视角下虚假认证的分类第46-47页
    2.3 虚假认证形成的理论基础第47-49页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47-48页
        2.3.2 委托代理理论第48-49页
    2.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3 中国认证产业集体声誉的特征和成因第50-62页
    3.1 个体声誉受阻与行业集体声誉的形成第50-52页
        3.1.1 个体声誉信号发送受阻第50-51页
        3.1.2 个体声誉信号接收受阻第51-52页
    3.2 中国认证行业的集体声誉特征第52-55页
        3.2.1 外生性第53-54页
        3.2.2 双边性第54-55页
    3.3 中国认证行业集体声誉的制度性成因第55-60页
        3.3.1 行业认证标准第55-57页
        3.3.2 市场准入制度第57-58页
        3.3.3 违规惩罚制度第58-60页
    3.4 本章小结第60-62页
4 集体声誉下中国认证行业虚假认证的形成机理第62-81页
    4.1 集体声誉与技术型虚假认证的形成第62-69页
        4.1.1 模型基本假设第62-63页
        4.1.2 个体声誉和集体声誉并存时认证机构的均衡技术投入第63-67页
        4.1.3 仅存在集体声誉时认证机构技术投入的扭曲第67-69页
    4.2 集体声誉与合谋型虚假认证的形成第69-74页
        4.2.1 模型的基本假设第69-71页
        4.2.2 合谋型虚假认证的生成条件第71-73页
        4.2.3 认证行业的集体声誉特性对合谋型虚假认证的强化第73-74页
    4.3 共享集体声誉的成员数量与虚假认证的强度第74-79页
        4.3.1 模型基本假设第74-76页
        4.3.2 认证市场的两阶段模型第76-78页
        4.3.3 共享集体声誉的成员数量对虚假认证强度的影响第78-79页
    4.4 本章小结第79-81页
5 集体声誉下虚假认证治理的内部惩罚机制第81-101页
    5.1 集体内部惩罚机制的内涵及分类第81-84页
        5.1.1 集体内部惩罚机制的内涵第81-82页
        5.1.2 内部惩罚的隐性契约机制第82-83页
        5.1.3 内部惩罚的显性契约机制第83-84页
    5.2 集体声誉下虚假认证治理的隐性契约惩罚机制第84-96页
        5.2.1 模型基本假设第84-86页
        5.2.2 均衡分析第86-88页
        5.2.3 隐性契约治理虚假认证的条件第88-96页
    5.3 模型的扩展:显性契约惩罚机制第96-99页
        5.3.1 显性契约惩罚机制设计第96-97页
        5.3.2 均衡分析第97-98页
        5.3.3 集体成员之间的重新谈判对惩罚机制有效性的影响第98-99页
    5.4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6 集体声誉下虚假认证治理的政府监管机制第101-114页
    6.1 政府监管机制概述第101-104页
        6.1.1 政府监管的内涵第101-102页
        6.1.2 罚款机制第102-103页
        6.1.3 浮动监管机制第103-104页
    6.2 罚款机制对集体声誉下虚假认证治理的有效性分析第104-111页
        6.2.1 模型基本假设第104-105页
        6.2.2 演化博弈的均衡分析第105-110页
        6.2.3 演化博弈结论第110-111页
    6.3 浮动监管对集体声誉下虚假认证治理的有效性分析第111-113页
        6.3.1 浮动监管的机制设计第111-112页
        6.3.2 均衡分析第112-113页
    6.4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14-118页
    7.1 研究结论第114-115页
    7.2 集体声誉下治理虚假认证的政策建议第115-117页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17-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27-128页
致谢第128-130页
作者简介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胡杨BR合成酶基因PeDWF4功能的研究
下一篇: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主体供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