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能力对制造企业服务转型绩效的作用机理--基于多案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3 创新点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 第16-26页 |
2.1 制造企业服务转型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2.1.1 制造企业服务转型研究脉络 | 第16-17页 |
2.1.2 制造企业服务转型战略研究 | 第17-18页 |
2.1.3 制造企业服务转型绩效研究 | 第18-19页 |
2.2 动态能力相关研究 | 第19-24页 |
2.2.1 动态能力理论溯源 | 第19-20页 |
2.2.2 动态能力内涵 | 第20-21页 |
2.2.3 动态能力维度划分 | 第21-23页 |
2.2.4 动态能力与环境动态性 | 第23-24页 |
2.3 制造企业服务转型中的动态能力研究 | 第24-25页 |
2.4 论研究述评与模型提出 | 第25-26页 |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26-36页 |
3.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 第26-28页 |
3.1.1 案例研究概念与分类 | 第26-27页 |
3.1.2 研究步骤 | 第27-28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8-35页 |
3.2.1 案例选择 | 第28-29页 |
3.2.2 数据收集 | 第29-30页 |
3.2.3 构念测度 | 第30-32页 |
3.2.4 数据编码及分析 | 第32-35页 |
3.3 案例企业简介 | 第35-36页 |
4 动态能力作用机理的纵向案例分析 | 第36-53页 |
4.1 沈阳机床案例分析 | 第36-42页 |
4.1.1 艰难起步阶段(1995-2000) | 第36-37页 |
4.1.2 快速发展阶段(2003-2007) | 第37-38页 |
4.1.3 转型升级阶段(2008-2011) | 第38-39页 |
4.1.4 品牌经营阶段(2012-至今) | 第39-40页 |
4.1.5 案例小结 | 第40-42页 |
4.2 华为案例分析 | 第42-47页 |
4.2.1 业务起步阶段(1993-1999) | 第42-43页 |
4.2.2 增长停滞阶段(2000-2004) | 第43-44页 |
4.2.3 规模发展阶段(2005-至今) | 第44-45页 |
4.2.4 案例小结 | 第45-47页 |
4.3 海尔案例分析 | 第47-53页 |
4.3.1 稳步发展阶段(1984-2004) | 第47页 |
4.3.2 缓慢发展阶段(2005-2009) | 第47-49页 |
4.3.3 快速提升阶段(2010-至今) | 第49-50页 |
4.3.4 案例小结 | 第50-53页 |
5 动态能力作用机理的多案例分析 | 第53-67页 |
5.1 制造企业服务转型中动态能力维度与作用识别 | 第53-58页 |
5.1.1 动态能力与环境-战略匹配 | 第53-54页 |
5.1.2 动态能力与战略-组织匹配 | 第54-56页 |
5.1.3 动态能力与环境-组织匹配 | 第56-58页 |
5.2 动态能力演化与服务转型绩效 | 第58-63页 |
5.2.1 动态能力测度 | 第58-60页 |
5.2.2 动态能力演化分析 | 第60-61页 |
5.2.3 动态能力演化与服务转型绩效 | 第61-63页 |
5.3 动态能力、服务转型战略与服务转型绩效 | 第63-67页 |
6 研究结论、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