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非金属复合材料论文

针刺预制体工艺参数建模及复合材料本构关系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4-32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30页
        1.2.1 针刺复合材料发展现状第15-20页
        1.2.2 针刺工艺及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实验研究第20-24页
        1.2.3 复合材料细观力学分析模型第24-28页
        1.2.4 复合材料宏观非线性本构模型第28-30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0-32页
第2章 针刺成型工艺及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实验研究第32-50页
    2.1 引言第32页
    2.2 针刺预制体成型工艺第32-37页
    2.3 针刺预制体及复合材料形貌观测第37-40页
        2.3.1 针刺预制体形貌观测第37-38页
        2.3.2 针刺复合材料形貌观测第38-40页
    2.4 针刺C/C-Si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实验研究第40-49页
        2.4.1 试样准备及测试过程第40-42页
        2.4.2 实验结果第42-49页
    2.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3章 针刺预制体成型工艺参数化建模及复合材料刚度预报第50-75页
    3.1 引言第50-51页
    3.2 局部代表性体积单元第51-54页
    3.3 针刺预制体成型工艺参数化建模第54-59页
    3.4 周期性单胞第59-60页
    3.5 材料有效性能计算第60-63页
        3.5.1 无纬布和网胎有效性能第60-62页
        3.5.2 局部RVE和周期性单胞有效性能第62-63页
        3.5.3 体积平均法第63页
    3.6 结果与讨论第63-73页
        3.6.1 局部RVE和周期性单胞计算结果第63-66页
        3.6.2 针刺密度对有效刚度性能的影响第66-68页
        3.6.3 针刺深度对有效刚度性能的影响第68-70页
        3.6.4 布针形式对有效刚度性能的影响第70-73页
    3.7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4章 针刺复合材料非线性本构模型第75-93页
    4.1 引言第75页
    4.2 塑性变形演化规律第75-79页
        4.2.1 塑性屈服函数第75-76页
        4.2.2 硬化法则第76-77页
        4.2.3 塑性应变演化规律第77-79页
    4.3 刚度性能退化过程第79-85页
        4.3.1 损伤变量第79-81页
        4.3.2 温度对拉伸行为的影响第81-84页
        4.3.3 损伤刚度矩阵第84-85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85-87页
    4.5 模型的验证第87-92页
        4.5.1 开孔试样拉伸测试第87-88页
        4.5.2 有限元计算第88-89页
        4.5.3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验对比第89-92页
    4.6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5章 针刺复合材料宏观力学性能离散性研究第93-118页
    5.1 引言第93页
    5.2 实验结果离散性分析第93-94页
    5.3 宏观力学性能离散性定量化分析第94-98页
        5.3.1 试样有限元模型第94-97页
        5.3.2 初始刚度性能的定义第97页
        5.3.3 非线性本构及强度模型第97-98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98-117页
        5.4.1 初始模量离散系数第98-100页
        5.4.2 强度离散系数第100-105页
        5.4.3 试样尺寸与力学性能离散系数的关系第105-110页
        5.4.4 针刺密度对力学性能离散系数的影响第110-113页
        5.4.5 针刺深度对力学性能离散系数的影响第113-115页
        5.4.6 布针形式对力学性能离散系数的影响第115-117页
    5.5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结论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30-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个人简历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联关系感知的制造云服务匹配与组合方法研究
下一篇:DEAP柔性仿生驱动器的建模与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