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2页 |
1.1 课题的背景 | 第11-17页 |
1.1.1 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关键部件冷却 | 第11-12页 |
1.1.2 高超声速飞行器关键部件热防护 | 第12-16页 |
1.1.3 发汗冷却技术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30页 |
1.2.1 发汗冷却传热与流动理论研究 | 第18-22页 |
1.2.2 多孔介质内传热特性研究 | 第22-25页 |
1.2.3 发汗冷却数值模型研究 | 第25-28页 |
1.2.4 发汗冷却应用基础研究 | 第28-30页 |
1.3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30-31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第2章 超音速条件下激波对多孔平板发汗冷却影响规律研究 | 第32-78页 |
2.1 本章引论 | 第32-33页 |
2.2 实验系统 | 第33-42页 |
2.2.1 实验系统概述 | 第33-36页 |
2.2.2 实验测量与观测 | 第36-41页 |
2.2.3 实验步骤 | 第41-42页 |
2.3 实验系统误差分析 | 第42-43页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60页 |
2.4.1 烧结多孔平板发汗冷却受激波影响的流场结果 | 第43-48页 |
2.4.2 烧结多孔平板发汗冷却过程的传热分析 | 第48-58页 |
2.4.3 烧结多孔平板发汗冷却效率分析 | 第58-60页 |
2.5 数值模拟研究 | 第60-73页 |
2.5.1 物理模型 | 第60页 |
2.5.2 数值模型与网格划分 | 第60-63页 |
2.5.3 计算设置 | 第63-64页 |
2.5.4 计算模型的验证 | 第64-66页 |
2.5.5 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6-73页 |
2.6 激波对平板发汗冷却的破坏机理分析 | 第73-76页 |
2.6.1 激波的影响机理一 | 第73-75页 |
2.6.2 激波的影响机理二 | 第75-7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3章 高温与超音速条件下支板发汗冷却规律研究 | 第78-104页 |
3.1 本章引论 | 第78页 |
3.2 实验系统及实验件 | 第78-82页 |
3.3 物理量的实验测量 | 第82-85页 |
3.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85-89页 |
3.4.1 以甲烷为冷却气体的实验结果 | 第85-87页 |
3.4.2 以RP3煤油为冷却剂的实验结果 | 第87-89页 |
3.5 数值模拟分析 | 第89-102页 |
3.5.1 物理模型与网格划分 | 第90-92页 |
3.5.2 计算设置与模型验证 | 第92-93页 |
3.5.3 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93-10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4章 发汗冷却过程中多孔介质内局部非热平衡效应分析 | 第104-124页 |
4.1 本章引论 | 第104-105页 |
4.2 发汗冷却系统中传热过程分析 | 第105-108页 |
4.3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108-115页 |
4.3.1 方程的无量纲化 | 第111-113页 |
4.3.2 模型求解结果 | 第113-115页 |
4.4 分析与讨论 | 第115-122页 |
4.4.1 模型的验证 | 第115-119页 |
4.4.2 多孔壁面与主流交界面上热流分配规律的分析与简化 | 第119-12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5章 高温主流条件下平板发汗冷却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 第124-155页 |
5.1 本章引论 | 第124页 |
5.2 实验系统概况 | 第124-137页 |
5.2.1 实验系统设计 | 第124-132页 |
5.2.2 实验测量 | 第132-136页 |
5.2.3 实验步骤 | 第136-137页 |
5.3 实验系统误差分析 | 第137-138页 |
5.4 单相发汗冷却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38-146页 |
5.4.1 不同注入率的影响 | 第138-140页 |
5.4.2 不同主流风速的影响 | 第140-141页 |
5.4.3 不同主流温度的影响 | 第141-144页 |
5.4.4 主流温度与多孔颗粒直径对多孔表面非热平衡效应的影响 | 第144-146页 |
5.5 单相发汗冷却数值模拟 | 第146-150页 |
5.5.1 物理模型与网格划分 | 第146-147页 |
5.5.2 数值模型 | 第147-148页 |
5.5.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48-150页 |
5.6 相变发汗冷却实验研究 | 第150-15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54-155页 |
第6章 工作总结与未来展望 | 第155-158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55-156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156-157页 |
6.3 未来工作建议与展望 | 第157-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7页 |
致谢 | 第167-16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69-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