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1.1 非点源概述 | 第10-11页 |
1.1.2 渭河陕西段概况 | 第11-13页 |
1.2 非点源污染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3 常用的非点源污染模型 | 第15-16页 |
1.2.4 流域模型的选择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构建 | 第19-51页 |
2.1 SWAT模型简介 | 第19-24页 |
2.1.1 SWAT模型特点 | 第19页 |
2.1.2 SWAT模型原理 | 第19-24页 |
2.2 SWAT模型构建 | 第24-34页 |
2.2.1 空间数据库构建 | 第24-29页 |
2.2.2 属性数据库构建 | 第29-32页 |
2.2.3 子流域划分 | 第32-33页 |
2.2.4 HRU分配 | 第33-34页 |
2.3 参数敏感性分析、率定及验证 | 第34-49页 |
2.3.1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34-36页 |
2.3.1.1 敏感性分析原理 | 第34-36页 |
2.3.1.2 敏感性分析结果 | 第36页 |
2.3.2 参数率定及验证 | 第36-49页 |
2.3.2.1 模型评价指标 | 第38-39页 |
2.3.2.2 径流的率定及验证 | 第39-42页 |
2.3.2.3 泥沙的率定及验证 | 第42-44页 |
2.3.2.4 总氮总磷的率定及验证 | 第44-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3 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分布 | 第51-69页 |
3.1 非点源污染时间分布特征 | 第51-59页 |
3.2 泥沙与氮磷污染的相关性分析 | 第59-60页 |
3.3 非点源污染负荷产出的空间分布 | 第60-68页 |
3.3.1 径流空间变化分析 | 第60-62页 |
3.3.2 泥沙空间变化分析 | 第62-64页 |
3.3.3 总氮空间变化分析 | 第64-66页 |
3.3.4 总磷空间变化分析 | 第66-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4 流域综合治理前后成效对比 | 第69-85页 |
4.1 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 第69-72页 |
4.2 综合治理前后非点源污染产出量对比 | 第72-74页 |
4.2.1 综合治理前非点源污染模拟 | 第72-73页 |
4.2.2 综合治理后非点源污染模拟 | 第73页 |
4.2.3 渭河陕西段综合治理前后非点源污染影响分析 | 第73-74页 |
4.3 综合治理前后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 | 第74-79页 |
4.3.1 综合治理前后径流的空间分布 | 第75-76页 |
4.3.2 综合治理前后的泥沙的空间分布 | 第76-77页 |
4.3.3 综合治理前后氮的空间分布 | 第77-78页 |
4.3.4 综合治理前后磷的空间分布 | 第78-79页 |
4.4 流域综合治理前后水质变化 | 第79-8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5 非点源污染措施模拟及预测 | 第85-92页 |
5.1 2020 年土地利用 | 第85-86页 |
5.2 2020 年非点源污染预测 | 第86-87页 |
5.3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非点源污染响应 | 第87-90页 |
5.3.1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 | 第87-88页 |
5.3.2 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第88-89页 |
5.3.3 气候变化情况下的非点源污染响应 | 第89-90页 |
5.4 非点源污染防治措施建议 | 第90-9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6.1 结论 | 第92-93页 |
6.2 展望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附录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