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遗迹化石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新元古代末期遗迹化石 | 第11-12页 |
1.2.2 寒武纪早期遗迹化石 | 第12-14页 |
1.2.3 寒武纪中晚期遗迹化石 | 第14页 |
1.2.4 遗迹化石与底质的作用关系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创新点 | 第17页 |
1.4 技术路线与工作量 | 第17-19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2 工作量统计 | 第18-19页 |
2 区域概况 | 第19-41页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20页 |
2.2 区域概况及地层资料 | 第20-35页 |
2.2.1 渑池地区 | 第22-27页 |
2.2.2 鲁山地区 | 第27-30页 |
2.2.3 登封地区 | 第30-35页 |
2.3 豫西寒武系馒头组沉积特征及沉积相 | 第35-41页 |
2.3.1 发育潮坪的碎屑岩沉积模式 | 第35-38页 |
2.3.2 碳酸盐台地沉积模式 | 第38-41页 |
3 遗迹化石描述 | 第41-61页 |
4 豫西寒武系第二、三统馒头组遗迹组构 | 第61-103页 |
4.1 碳酸盐岩中的遗迹组构 | 第61-89页 |
4.1.1 Thalassinoides遗迹组构 | 第61-63页 |
4.1.2 Skolithos-叠层石遗迹组构 | 第63-66页 |
4.1.3 Skolithos-Arenicolites遗迹组构 | 第66-71页 |
4.1.4 Planolites-大型叠层石遗迹组构 | 第71-75页 |
4.1.5 鲕粒灰岩中的Planolites遗迹组构 | 第75-83页 |
4.1.6 泥质充填的水平Thalassinoides-凝块岩遗迹组构 | 第83-87页 |
4.1.7 碳酸盐岩遗迹组构沉积环境分布模式 | 第87-89页 |
4.2 碎屑岩中的遗迹组构 | 第89-101页 |
4.2.1 Beaconites遗迹组构 | 第89-92页 |
4.2.2 Beaconichnus -Diplichnites遗迹组构 | 第92-96页 |
4.2.3 Cruziana -Rusophycus遗迹组构 | 第96-99页 |
4.2.4 Scolicia-Gordia遗迹组构 | 第99-100页 |
4.2.5 碎屑岩中遗迹组构沉积环境分布模式 | 第100-10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5 遗迹组构的阶层特征 | 第103-114页 |
5.1 浅阶层类型 | 第103-104页 |
5.2 中阶层类型 | 第104-106页 |
5.3 深阶层类型 | 第106-112页 |
5.3.1 Skolithos遗迹组构 | 第106-107页 |
5.3.2 Scolicia遗迹组构 | 第107-108页 |
5.3.3 Planolites遗迹组构 | 第108-112页 |
5.4 豫西寒武系馒头组遗迹化石阶层构造模式图 | 第112-11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6 遗迹组构底质特征 | 第114-128页 |
6.1 固底底质的控制因素 | 第114-116页 |
6.2 遗迹化石底质固结程度的鉴别方式 | 第116-119页 |
6.3 豫西寒武系馒头组碎屑岩中的固底遗迹化石 | 第119-122页 |
6.4 豫西寒武系馒头组碳酸盐岩中的固底遗迹化石 | 第122-125页 |
6.5 豫西寒武系馒头组遗迹化石及底质相互关系 | 第125-12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7 基于遗迹化石的豫西寒武纪馒头组营养网特征 | 第128-138页 |
7.1 基于遗迹化石的豫西寒武系馒头组潮下带营养网特征 | 第129-134页 |
7.2 基于遗迹化石的豫西寒武系馒头组潮间带营养网特征 | 第134-136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36-138页 |
8 结论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62页 |
作者简历 | 第162-16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