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Summary | 第4-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秸秆覆盖栽培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1.2.1 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11-12页 |
1.2.1.1 覆盖材料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11-12页 |
1.2.1.2 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12页 |
1.2.2 秸秆覆盖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第12-16页 |
1.2.2.1 秸秆覆盖对小麦的增产效应 | 第12-14页 |
1.2.2.2 秸秆覆盖对小麦的减产效应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6-19页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6-19页 |
2.1.1 试验地概况 | 第16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16-17页 |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7-18页 |
2.1.3.1 土壤温度测定 | 第17页 |
2.1.3.2 灌浆速率的测定与计算 | 第17-18页 |
2.1.3.3 地上部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 | 第18页 |
2.1.3.4 主茎干物质积累分配的 | 第18页 |
2.1.3.5 产量及其三要素的测定 | 第18页 |
2.1.4 数据处理 | 第18-19页 |
第三章 覆盖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相关农艺指标的影响 | 第19-27页 |
3.1 产量及产量三要素差异 | 第19-21页 |
3.2 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 | 第21页 |
3.3 不同生育时期株高的差异 | 第21-22页 |
3.4 主茎籽粒灌浆速率差异 | 第22-24页 |
3.4.1 主茎籽粒灌浆过程中籽粒干物质积累量的动态变化 | 第22-23页 |
3.4.2 主茎灌浆速率的影响 | 第23-24页 |
3.5 成熟期主茎干物质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 | 第24-25页 |
3.6 开花后主茎干物质转移和积累 | 第25-27页 |
第四章 覆盖方式对冬小麦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27-41页 |
4.1 全生育期 0~25 cm土壤平均温度差异 | 第27页 |
4.2 不同生育时期 0~25 cm土壤平均温度差异 | 第27-29页 |
4.3 不同土层全生育期土壤平均温度差异 | 第29-30页 |
4.4 土壤温度的时空动态差异 | 第30-32页 |
4.5 土壤温度日变化 | 第32-39页 |
4.5.1 全生育期各土层土壤温度日变化差异 | 第32-33页 |
4.5.2 各生育时期 0~25 cm土壤平均温度日变化差异 | 第33-34页 |
4.5.3 土壤温度日变化时空动态差异 | 第34-37页 |
4.5.4 开花期各土层温度日变化的差异 | 第37-38页 |
4.5.5 各生育时期 0~25 cm土壤温度日较差 | 第38-39页 |
4.6 各生育阶段 0~25 cm土壤温度积温及生育进程 | 第39-40页 |
4.7 各生育阶段0~25cm土壤日较差和积温与产量及其三要素的相关性 | 第40-41页 |
第五章 覆盖材料冬小麦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 第41-47页 |
5.1 覆盖材料对产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5.2 覆盖材料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42-47页 |
5.2.1 开花期~乳熟期 0~25 cm土壤平均温度差异 | 第42-43页 |
5.2.2 开花期~蜡熟期不同生育时期 0~25 cm土壤平均温度 | 第43-44页 |
5.2.3 不同土层开花期-乳熟期土壤温度差异 | 第44-45页 |
5.2.4 开花期~蜡熟期各生育时期和土层土壤温度的时空动态差异 | 第45-47页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7-51页 |
6.1 讨论 | 第47-48页 |
6.1.1 不同秸秆带状覆盖方式对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 第47-48页 |
6.1.2 不同秸秆带状覆盖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48页 |
6.1.3 不同秸秆带状覆盖材料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48页 |
6.2 结论 | 第48-49页 |
6.3 问题与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59页 |
导师简介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