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硫同位素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硫同位素分馏 | 第12-13页 |
1.2.1.1 同位素的热力学效应 | 第12-13页 |
1.2.1.2 同位素的动力学效应 | 第13页 |
1.2.1.3 非质量硫同位素分馏效应 | 第13页 |
1.2.2 硫同位素自然组成 | 第13-14页 |
1.2.3 硫同位素的分析方法 | 第14-15页 |
1.2.4 硫同位素标准 | 第15页 |
1.3 铅同位素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6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仪器 | 第17-25页 |
2.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简介 | 第17页 |
2.2 ICP-MS | 第17-23页 |
2.2.1 ICP-MS原理 | 第17页 |
2.2.2 ICP-MS仪器组成 | 第17-18页 |
2.2.3 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 | 第18-19页 |
2.2.4 实验仪器介绍 | 第19-21页 |
2.2.5 质谱分析制约因素 | 第21-22页 |
2.2.6 仪器质量歧视校正 | 第22-23页 |
2.3 飞秒激光剥蚀系统 | 第23页 |
2.4 研究中使用仪器与试剂 | 第23-25页 |
2.4.1 仪器 | 第23-24页 |
2.4.1.1 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 | 第23页 |
2.4.1.2 膜去溶雾化进样系统 | 第23-24页 |
2.4.1.3 飞秒激光剥蚀系统 | 第24页 |
2.4.2 试剂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硫同位素溶液进样-多接收等离子质谱分析测试 | 第25-40页 |
3.1 引言 | 第25-26页 |
3.2 硫同位素样品分析前处理 | 第26-27页 |
3.2.1 样品消解 | 第26页 |
3.2.2 离子交换树脂 | 第26页 |
3.2.3 S同位素分离和纯化 | 第26-27页 |
3.2.4 回收率 | 第27页 |
3.3 S同位素溶液MC-ICPMS分析测试 | 第27-39页 |
3.3.1 MC-ICPMS参数 | 第28-29页 |
3.3.2 测试方式 | 第29页 |
3.3.3 干扰消除与校正 | 第29-30页 |
3.3.4 进样方式 | 第30页 |
3.3.5 背景干扰 | 第30-31页 |
3.3.6 浓度效应 | 第31-33页 |
3.3.6.1 以2%HNO_3为洗液进行浓度匹配分析 | 第32页 |
3.3.6.2 以MQ-H_2O为洗液进行浓度匹配分析 | 第32-33页 |
3.3.7 仪器分辨率选择 | 第33-34页 |
3.3.8 质量歧视 | 第34页 |
3.3.9 S同位素测定中内标使用 | 第34-38页 |
3.3.9.1 S与Cl干法进样 | 第35-37页 |
3.3.9.2 S与Cl湿法进样 | 第37-38页 |
3.3.10 标样中S同位素MC-ICPMS分析结果 | 第38-39页 |
3.3.10.1 Alfa标准溶液中S同位素组成分析 | 第38-39页 |
3.3.10.2 IAEA-S-1与NBS-123分析测试 | 第39页 |
3.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Nu1700分析测试S同位素组成研究 | 第40-45页 |
4.1 Nu Plasma 1700仪器介绍 | 第40-41页 |
4.2 干扰消除 | 第41页 |
4.3 进样方式 | 第41-42页 |
4.4 浓度效应 | 第42-43页 |
4.5 S同位素标准分析测试 | 第43-44页 |
4.6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飞秒激光剥蚀MC-ICPMS硫化物Pb同位素分析 | 第45-51页 |
5.1 引言 | 第45页 |
5.2 硫化物中Pb同位素分析 | 第45-50页 |
5.2.1 硫化物样品处理 | 第45-46页 |
5.2.2 分析仪器 | 第46-47页 |
5.2.3 背景干扰及降低 | 第47页 |
5.2.4 质量歧视效应 | 第47-48页 |
5.2.5 激光剥蚀斑束影响 | 第48页 |
5.2.6 不同硫化物矿物中Pb同位素组成 | 第48-50页 |
5.3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 第51-5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1-52页 |
6.2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