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d | 第5-7页 |
导言 从他律到自律:《现代文学》作为台湾文学场域的历史坐标 | 第9-16页 |
上篇 冷战时代的情感结构与台北政经/文化场域的张力 | 第16-45页 |
第一章 搁置“殖民”与“五四”争议,文学开始“战斗” | 第17-26页 |
第二章 现代主义思潮全球化与美援文化的象征权力 | 第26-39页 |
第三章 知识分子的情感结构:在现代与传统之间 | 第39-45页 |
中篇 文学现代主义场域实践与再生产 | 第45-76页 |
第四章 精英文学场域的革命 | 第46-60页 |
第五章 学院行动者: 夏济安和白先勇 | 第60-68页 |
第六章 城市里的外来者:存在主义式的“台北人” | 第68-76页 |
下篇 文学公共领域与现代艺术机制形成 | 第76-109页 |
第七章 咖啡馆作为“文学公共领域”的雏形与背景 | 第77-86页 |
第八章 “明星”咖啡馆与六○年代台北“文学界” | 第86-102页 |
第九章 《现代文学》的审美现代性与自律创作 | 第102-109页 |
结语 文学自律的“想像” | 第109-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7页 |
人名索引 | 第117-119页 |
主题索引 | 第119-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