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贵重金属论文--金论文

内蒙古图古日格金矿地质特征与成因及其区域成矿意义研究

作者简历第7-9页
摘要第9-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8页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17-19页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第19-33页
        1.2.1 金矿床研究进展第19-27页
        1.2.2 兴蒙造山带研究进展第27-29页
        1.2.3 中亚造山带二叠纪金矿床研究进展第29-31页
        1.2.4 图古日格金矿研究现状第31-33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33-34页
    1.4 完成工作量第34-35页
    1.5 主要认识及创新第35-38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38-46页
    2.1 地层第40-42页
        2.1.1 下元古界宝音图群第40-42页
        2.1.2 其他地层第42页
    2.2 构造第42-44页
    2.3 岩浆岩第44-46页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第46-62页
    3.1 矿区地层第46页
    3.2 矿区构造第46-47页
    3.3 矿区侵入岩第47-50页
        3.3.1 二叠纪似斑状花岗第48页
        3.3.2 二叠纪花岗岩第48-49页
        3.3.3 二叠纪蚀变闪长岩第49页
        3.3.4 二叠纪角闪石岩第49-50页
        3.3.5 志留纪黑云母花岗岩第50页
    3.4 矿体特征第50-53页
    3.5 矿石矿物特征第53-55页
    3.6 金的赋存状态第55-60页
    3.7 围岩及蚀变第60-61页
    3.8 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第61-62页
第四章 成岩成矿年龄第62-87页
    4.1 侵入岩锆石U-Pb年龄第62-69页
        4.1.1 样品采集、处理及分析测试第62-63页
        4.1.2 样品锆石特点第63-66页
        4.1.3 测试结果第66-69页
    4.2 黄铁矿Re-Os年龄第69-72页
        4.2.1 样品采集、处理及分析测试第69-70页
        4.2.2 测试结果第70-72页
    4.3 绢云母Ar-Ar年龄第72-74页
        4.3.1 样品采集、处理及分析测试第72-73页
        4.3.2 测试结果第73-74页
    4.4 小结第74-87页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第87-112页
    5.1 侵入岩主微量特征第87-92页
        5.1.1 样品及测试分析第87-88页
        5.1.2 测试结果第88-92页
    5.2 侵入岩Sr-Nd同位素第92-96页
        5.2.1 样品及测试分析第92-93页
        5.2.3 测试结果第93-96页
    5.3 S和Pb同位素第96-100页
        5.3.1 样品及测试分析第96-97页
        5.3.2 分析结果第97-100页
    5.4 黄铁矿标型特征第100-101页
    5.5 小结第101-112页
第六章 流体包裹体特征第112-131页
    6.1 样品采集、处理及分析测试第112-113页
    6.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第113-115页
    6.3 均一温度和盐度第115-116页
    6.4 流体包裹体成分第116-117页
    6.5 氢氧同位素第117-118页
    6.6 小结第118-131页
第七章 矿床成因第131-146页
    7.1 成岩与成矿事件的耦合第131-132页
    7.2 成岩成矿背景第132-135页
    7.3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第135-137页
    7.4 物质来源第137-141页
        7.4.1 成岩成矿物质来源第137-139页
        7.4.2 成矿流体中硫的来源第139-140页
        7.4.3 成矿流体中铅的来源第140-141页
    7.5 矿床成因类型第141页
    7.6 成矿动力学第141-146页
        7.6.1 岩浆热液的来源第141-142页
        7.6.2 金的运移和沉淀机制第142-144页
        7.6.3 成矿过程及模型第144-146页
第八章 区域成矿意义第146-150页
    8.1 兴蒙造山带早二叠世构造背景第146-147页
    8.2 兴蒙造山带二叠纪金成矿作用第147-150页
第九章 结论第150-153页
致谢第153-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蒙古东乌旗至嫩江成矿带钨(钼)矿成矿机制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研究
下一篇:南海北部陆缘白云凹陷盆地构型及其形成演化机制